假借字和通假字是一个意思吗?

如题所述

古字通假现象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债”,“反”通“返”,“知”通“智”。

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硕鼠》)中的“女”是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简言之,即“形异义异而音不异”。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_^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7
通假是错别字。
假借是造字(六书)的一种方法。
第2个回答  2007-01-17
古字通假现象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债”,“反”通“返”,“知”通“智”。

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硕鼠》)中的“女”是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简言之,即“形异义异而音不异”。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

古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及假借字
第3个回答  2019-01-05
不是!通假与假借
在现代的一般学术著作或大学教科书里,通假与假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假是本有其字,即有本字而没写,写了个同音的通假字;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第4个回答  2019-04-25
汉字经常使用的意义和构形的意义不同,而这具有同音词的关系。例如,假借“簸箕”的“箕”表示代词的“其”,假借“乌鸦”的“乌”表示“呜呼”的“呜”等等。上边这些例字都是采用象形法造的字,但是使用的意义都与所象之形没有关系。因此,从使用来看,都属于假借字。通假字又分通用和借用两种:凡本字和借字字音、字义都相同或相近的。总而言之,同音代替是通假字共同的本质联系。具体说来,又分完全同音、双声通假、叠韵通假三种情况,这又是它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第一,完全同音。即通假字与本字声母与韵母分别相同。
第二,双声通假,即通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第三,叠韵通假。即通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要仔细区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