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圆种智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成佛以后,了解情与无情。唯是一心,统统在如来藏性里面,不分有情和无情,是大悟的心,不分内、外,同一个觉性,叫做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并不是我有知,植物也知道你的心。

生物学和佛教对“生命”的定义不尽相同。生物学认为,“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体系,具有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佛教所谓的“生命”,则是指“命根”,也即生命得以在世间存在的根,它由寿命(寿)、体温(暖)与心识(识)构成。正因为“心识 思维”的存在,佛教意义上的“生命”才能分善恶、能通过思维推动言行举止,从而造作善业与恶业。

扩展资料

时人学佛往往只循颠倒见,不重正知见,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师云:“学人如问:‘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却以为寻常,不予重视。

及至问:‘如何是佛?’云:‘灯笼缘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岂不是循颠倒?”于此可见古人已启重奇特玄妙之端,难怪近时人更倍加趋重玄妙。

你如叫他端坐参禅或念佛,他便以为枯燥无味,无甚玄妙而不修;如教他修个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则欣然从命,乐于接受。殊不知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术依通,习之唐丧光阴,毫无实益,弄得不好还要造业受报。

但时人趋之若鹜,惟恐不得其传。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视寻常正知见如粪土,塞自悟门而不得入佛知见之大病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30

关于植物是否在杀生范围《华严经》中“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从有心识之众生与无生命的物质均从本基如来藏中所出而说的。木头不可能成佛,因为它没有觉知万法的灵性,木头虽是如来藏光明所显,但它不具备如来藏。

《楞严经》“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是人则堕知不知执……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如果你认为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皆有灵知,佛陀说,你已迷失了菩提的方向,忘失了真正的知见。

扩展资料

不用功的人勿论。真肯用功者往往着空相,以为空而不动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识得本来,不着相,不为境转而能活泼泼地起用方得真实受用。

如云际参南泉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如来藏?”泉曰:“与汝往来者是。”(意即妄念来去不停之处也)际曰:“不往来者如何?”(意指空而不动也)泉曰:“亦是。”际进问曰:“如何是珠?”(此问是正着)泉召曰:“云际。”际应诺(急须在此处着眼,这应诺的是谁?),而不识(可惜许,这汉竟懵然错过)。泉呵曰:“去!汝不会我语!”

由此可见,只住空而不识本来者只是金而非宝珠。欲得真实受用,须于识得本来后绵密保任,除尽旧习,方能渐臻玄奥。常住空中只能炼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见性者绝不常住死空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圆种智”,即是成佛。同圆种智意思是说:希望我们一起研究我佛的智慧,一起悟道。
【一切种智】
梵语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5-30

经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即此之谓也。有情无情和有声无声既无分,也...耳处闻声也未尝不是神通,因耳朵能闻声全是真心的作用,离开真心什么也听不见。

《大般涅盘经》中,“一切谷物皆有寿命……如是说者即是魔说。”这也是外道之说。佛陀时代的邪门外道就认为植物有生命,毁坏草木形同杀人。纵然植物不属于“有情众生”,也不是我们能够随意采花折枝、毁损践踏 破坏环境的理由。经书中也说:川泽神 苗稼神 很多植物石头也会修炼儿有“神识”。

如古老的大树 养育众生的江河。总之 学佛弟子应以大慈悲心对待万事万物,而非在果腹问题上执着于此。

扩展资料

一般人总以为明心见性的人是时时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否则,即不名开悟。其实发明心性即为大总持,能起一切妙用而无所不具。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不能活泼泼见之于用,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实受用,也无从彻见全身。

昔有一会和尚曾参南泉来,有僧问:“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默然。僧又进问云:“和尚未见南泉前怎么生?”会曰:“不可更别有也。”观此语会和尚着在默然空里。所以玄沙和尚说他:“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更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斯道须净裸裸、赤洒洒;纵横自在、与夺无拘;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定亦得、动亦得;行住坐卧无可无不可,方是真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