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却签订了澶渊之盟??

如题所述

宋军虽然在澶渊之战时打败了辽军,掌握了主动,可是宋军并没有全歼辽军的实力。而辽军失了锐气,军心不稳,也没有打败宋的能力。总之两方都没有实力吃掉对方,所以结盟了。

其实澶渊之盟很不错的,宋朝是很富的,那点钱在宋朝看来真的不算什么。澶渊之盟在宋朝看来最主要的是保证了宋的正统地位(宋辽结为兄弟之盟,宋为兄辽为弟。这保证了宋朝拥有华夏正统的地位)还有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敌对(和平啊,多好)。

首先北宋并未胜利,当时的情况是辽军兵临澶州,可以说是首都最后的防线,不过宋军趁辽军来临之际用当时射程最远的几个人拉动的大弓箭直穿辽军战前统帅,杀了其锐气,加之真宗亲临并在双方的妥协下订了澶渊之盟,所以这次战争基本上并没有多大损失,也没有实际的胜负。对于盟约,就是妥协的产物,宋每年给辽好处使之不在大规模侵犯,而辽得了好处也不好意思大规模掠夺(小规模冲突无法避免),但是有一点要记住,就是宋代经济发达,双方之间的贸易宋方总是处于顺差状态,所以宋每年把东西送过去,每年的贸易又赚回来,从整个国家层面,损失不大,然而商人富国家穷,相当于商人赚了政府的钱,不过妥协归妥协,好处也是大大的,几十年的和平也是很难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9
1.客观上来说,宋军虽然 打了胜仗,掌握了一定主动,可是宋军并没有全歼辽军的实力。
而辽军吃了败仗,军心不稳,也没有打败宋的能力。
辽国当时先锋被射杀,士气受损,而北宋二十万边防军正在回援,若不议和,胜负难料。而两败俱伤不是宋辽的本意。宋先提出议和,约为兄弟之国,已使辽国脸面尽得;而又有不少岁币提供给辽。辽国觉得面子上过的去了。
总之两方都没有实力吃掉对方,所以结盟了。

2.从宋这边来看,当时的皇帝宋真宗是个胆小鬼,惧辽人如虎,加上之前宋辽之间的战争,宋朝是败多胜少,百官中也有很多人惧怕辽国,他们组成了主和派;而且寇准这个人,有才是有才了,可是做人就呵呵了,得罪的人多,他主战,他的很多政敌就和他作对,主和。总之,朝中主和派势力大,而且有皇帝支持。
有上面2点原因,签订这个不算太屈辱的盟约就很正常了。
请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8-19

    过程: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原因分析:有上可以看出,辽国处于军事考虑,提出议和后,这次结盟还是宋真宗皇帝自己的主张,他向来主张和,这次辽国给卖个篓子,他肯定接着,当然有的会说是臣子的作用,但是归根到底还是皇帝自己的主张。


第3个回答  2014-08-19
1、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当时宋辽两方势均力敌,辽国想一举灭点北宋是不可能的。宋朝想把辽人赶出国境也是痴心妄想,战争进行不下去了,只能和谈。
2、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

3、澶渊之盟规定“关南”之地,瀛莫二州属于宋朝,这两州是幽云十六州之内,本石敬瑭送给契丹的,后又被后周柴荣夺回,辽人一直想要收回失地。澶渊之盟解决了两国的领土纠纷,为两国百年和平创造了条件。
第4个回答  2014-08-19
宋积弱已久,能打胜是因为皇帝亲征,士气大振才打败敌人。这就说明,这次胜利是有偶然性的,宋在军事上依然是弱势方,再加上朝中主和派大臣觉得应该趁此大胜与辽签下和约,皇帝可能也觉得自己不可能一直靠亲征取胜,这种事情,可一不可二,万一对方皇帝也亲征,那就不妙了。皇帝自己也有和谈,修养生息之意,所以签盟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