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茅盾的作品比较

老舍和茅盾的作品比较,还有他们的创作风格等怎么比较啊???

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如他自述所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
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的。1937年,他在《大时代与写家》一文中写道:"伟大文艺中必有一颗伟大的心,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有了人格作根,我们的笔才会生花。"这是老舍对伟大文艺的向往,更是他对作家伟大人格的真切呼唤。正是基于对自我人格塑造的自觉意识,老舍的人格才显得特别丰满厚实,光彩动人:既随和友善,又刚正耿直;既一丝不苟,又豁达磊落,既严谨稳实,又幽默诙谐;既有"温良恭俭让"的柔韵,又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壮。

在老舍的作品中,也深深寄寓着老舍对人格的探寻和追求。打开他的作品,震颤我们心灵的,往往是一幕幕人格悲剧的上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正直、要强、纯朴人格的被扭曲,《离婚》中掩藏在张大哥热心、精明、谦卑之后人格的庸常、灰暗和苟且。在《猫城记》中,老舍不时地将笔锋指向"猫国"人格的解剖:揭露"猫国"教育失败时,作者借小蝎的口说:"这新教育崩溃的原因何在?……我只觉得是因为没有人格。"(十八)在挖掘"猫国"政治、经济崩溃的根源时,作者又借大鹰的口说:"打算恢复猫国的尊荣,应以人格为主;可是,人格一旦失去,想再恢复,比使死人复活的希望一样的微小。"(二十三)据笔者统计,仅在《猫城记》中,"我"(地球先生)和"猫国人"直接议及人格的就达20多处。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辞典》在"人格"词条下特举老舍《四世同堂》中一段话作为用词例证,这段话是:"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二十五)由此也可见,老舍的人格追求实在是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巴金是情感小说家,情节和人物全由充沛的激情牵着走,青春和着血和泪,喷涌出‘灵魂的火焰’。老舍是典型的文人小说家,他以炉火纯青的语言和娴熟老道的技巧,绘制了一幅长卷展现都市风俗物事和市井百态人生的文人画,也是一幅大雅若俗的‘清明上河图’,具有独特和永恒的文化审美价值。茅盾则是那种很理性的小说家,他缺乏巴金的热烈,也没老舍那么足的文人气,但似乎有着更大的气度、气势和气魄。”
,“茅盾”与“老舍”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实,他们二人在另外的一个角度上又有很多相似之处——简单说,那就是,他们都有丰富多彩乃至斑斓多姿的生活阅历。我的意思是说,沿着傅光明先生所谓茅盾“更大的气度、气势和气魄”向下继续寻找,就会发现,一个作者的丰富斑斓阅历,不仅关乎一个作家的作品格局,同时更关乎一个作家的人生视阈与作品襟怀。说得再透彻些,那就是,与当今文坛作家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小恩怨、小情怀、小缠绵、小情色比,茅盾是一座山,一条河。
:“茅盾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到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他理性地用文字这把手术刀,并严格按他自己的‘小说研究ABC’开始解剖社会。他不感伤既往,也不空夸未来,而是把现实放到手术台上……”

��所以,真实的茅盾是作家茅盾,但同时也超越了作家茅盾——他和他的作品所拥有并代表的,不是那种浪漫的激情之美,而是那种理智的冷静之美。茅盾那种更偏向于内心自省的叙事风格以及由此蔓延而出的那种冷静观察的犀利,对于中国人久习不察的一窝蜂、随大流心态,尤其具有警醒意味。

网上找的 里面多了个 巴金 呵呵 希望你能满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3
摘要:老舍和茅盾同为现代“为人生派”作家,而其作品的表现内容有相当的差异,本文认为是文学观的差异造成了作品内容的不同,并于表现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指导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三方面比较了两者的文学观,以此来明确二者在文学史中的参照。
  关键词:文学观;命运;叙事;指导人生;国民性
  茅盾与老舍俱为现代文坛上的杰出作家,二者又都把目光投注向当时的国民启蒙,表现二十世纪的城市社会、人物和历史。他们同样高举着文学“为人生”的大旗,都曾经历过五四思想的洗礼,并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学的底子,又在中西思潮交会和激荡中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独特而深刻的了解,
第2个回答  2013-12-23
各有各的风格和文笔
你得自己看了慢慢体会!
可以看看他们的代表作再下结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被看作“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
老舍小说显示出浓厚的市民特色与地域文化性。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老舍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几乎可以包罗现代市民阶层生活所有方面的广大的“市民世界”。 而构筑起这个市民世界的支柱,正是作者用“文化”分割出来的三种类型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老舍在执著地描写“城与人”同时,始终在做着“挖根”的工作,无论是早期的《二马》和《离婚》,还是后来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他都一直关注着与民族性问题有关的文化批判,而这种批判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的“人文景观”,即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实现的,因此,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同,他关注的始终是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在这一讲的题目中所说的“老舍的创作视点”。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创作视点。这一视点既决定着老舍小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决定着老舍作品的独有的特点。正因为他的“俗”,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经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使他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同时,也正因为他重视文化对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决定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也决定了他的批判不同别人的批判。比如,他通过对自己最擅长的人物--骨子里仍然是农民的老派市民的批判,来实现自己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的批判。
老舍是智慧、风俗型的作家。

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杰出代表。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京派”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
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京派”的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也就是说,他们同2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比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也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惟一特殊的是萧乾,他的《梦之谷》等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但是,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北京人,北京也就是他的家乡,而且,他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视角”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土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之处。因此,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萧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地域性和政治倾向性(即态度)。京派的态度以沈从文的主张为代表,即对广义的海派的批判立场。虽然,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和鸳鸯蝴蝶派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是,京派对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而且,京派的创作既不同于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也不同于左翼文学。

老舍与沈从文同样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而老舍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北京的认识和表现!

老舍和沈从文的比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