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宰相是谁?

如题所述

清朝从没设过宰相一职。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官职设置中,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历朝的制度,主要由六部掌管职权:

一、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

二、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

三、礼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

四、刑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

五、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


扩展资料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3
清朝的宰相相当于大学士。大学士有纪晓岚,刘墉,和珅,李鸿章等等。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 。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第2个回答  2015-07-10
雍正之前 相当于宰相的是 大学士 也就是内阁 但是还有一种机构凌驾于内阁 就是议政王会议(主要是各旗主)
到雍正的时候 内阁仍然是宰相 但是又有了另外一种机构凌驾于他 即军机处 主官叫军机行走
议政王会议也在 但是基本形同虚设(这时候的各旗旗主基本都对皇帝俯首帖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7-10
清朝的皇权居上,只有奴才和臣子,独裁集权制度算是空前绝后,从没设过宰相一职。
清朝时期的名臣有:范文程、多尔衮、洪承畴、索尼、索额图、鳌拜、纳兰明珠、年羹尧、张廷玉、刘统勋、刘墉、和珅、林则徐、肃顺、倭仁、奕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荣禄。
第4个回答  2015-07-10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清 刘统勋 张廷玉 纳兰明珠 索额图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