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的厌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相看两不厌的厌是厌烦的意思。诗句出自:唐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全诗如下: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诗句意思是: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5

(厌)
yàn
嫌恶,憎恶:厌恶(w?)。讨厌。厌倦。喜新厌旧。不厌其详。学而不厌。
满足:贪得无厌。

笔画数:6;
部首:厂;
笔顺编号:131344

详细解释:
--------------------------------------------------------------------------------



【动】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
厌,笮也。——《说文》。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
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如墙厌之。——《荀子·彊国》
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荀子·解蔽》
又如:厌覆(车翻人压)
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
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汉书·翼奉传》。——师古曰:“厌,抑也。”
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汉书·辛庆忌传》。师古曰:“厌,抑也。”
又如:厌抑(压制)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prayforsuppressingordrivingaway〗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史记·高祖纪》
又如:厌法(厌胜法。是一种用咒符来制服对手的巫术)
堵塞〖blockup〗
厌其源,开其渎。——《荀子·修身》。注:“厌,塞也。”
另见yàn



yàn
【动】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后作“餍”〖besatisfied〗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不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无厌。——宋·苏洵《六国论》
求之者无厌。——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厌极(满足穷尽);厌饫(吃饱;吃腻;满足);厌塞(满足);厌伪(对奸邪巧伪感到满意);厌恋(以此为满足而眷恋);厌副(满足);厌足(满足)
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
人常厌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厌事也。
犹厌言兵。——宋·姜夔《扬州慢》
无厌其为迂。——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儿我住厌了。——曹禺《雷雨》
又如:厌世(现世;出丑露乖);厌厌地(无精打采地;微弱的样子);厌物(骂人话,指讨人厌的东西);厌钝(讨厌,扫兴);厌色(厌烦、不满的脸色);厌苦(厌烦以为苦事)
另见yā

厌薄
yànbó
〖lookdownupon〗厌恶,鄙视
厌薄名利
厌烦
yànfán
〖beboredwith;besickof;befedupwith〗厌恶;腻烦
他厌烦她耍小聪明
厌恨
yànhèn
〖detestandhatebitterly〗讨厌、憎恨
他厌恨那种势利小人
厌倦
yànjuàn
〖detestandreject〗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
他读小说从不厌倦
对空虚、无聊和颓废感到厌倦
厌腻
yànnì
〖detest;abhor〗厌恶、腻烦
他逐渐对这种生活厌腻了
厌气
yànqì
〖anaerobic〗[方言]∶厌烦;令人生厌
我待打杀那后娘孩子,我自家男生哩?厌气杀人!没的人是傻子么!——《醒世姻缘传》
厌弃
yànqì
〖detestandreject〗∶厌恶嫌弃
〖distastefor〗∶讨厌或腻味
个人对他的职业的厌弃
厌世
yànshì
〖bepessimistic;beworld-weary〗悲观消极,厌弃人世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庄子·天地》
情高不恋俗,厌世乐寻仙。——鲍照《白云篇》
厌恶
yànwù
〖detest;abhor;abominate;bedisgusted〗讨厌,憎恶
看到这样的食物不可能不厌恶
第2个回答  2017-09-25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第3个回答  2017-09-25
相看两不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