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民居的历史价值

要快哦!@!!!!

  作为徽州文化最具典型和普遍意义的载体物——那些分散存立于古徽州大地上的众多风格特异又典雅巧丽的徽派建筑,乃是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后期较为成熟的一大传统建筑样式,主要以古水口、古民居、古园林、古祠堂、古牌坊、古亭阁、古桥、古塔、古庙宇等具象实物存在为体现形式,它既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造就出来的、集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一种物质实体,又是古徽州社会历史上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在物质形态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它受到徽州山水自然因素的制约与古代民间堪舆风水理论的影响,具有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浑厚的文化蕴意,尚且地域特征鲜明,其中数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最突显,号称徽州“古建三绝”,它们融古朴、秀巧、典雅、富丽于一身,在造型、功能、装饰、结构诸方面自成一格,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风采和魅力,不仅具有实际应用功能和开发使用功能,而且具有科技工艺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乃至旅游观赏价值。

  徽州古民居的布局安排和设计建造注重的是建筑与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堪称中国古代人居建设的杰出典范之一。首先在徽州众多的自然村落里,那成片的古朴民居鳞次栉比,遥望鸳瓦鳞鳞、粉墙矗矗,棹楔峥嵘,鸱吻耸拔,跃动着和谐的美感。再从其外观造型看,徽州古民居不仅有低层及坡顶形式,而且还升高房屋顶两端或印斗式或鹊尾式的山墙使其超过屋面及屋脊,建造成呈水平线条状和对称跌落的三叠式或五叠式马头山墙(俗称“封火墙”),既可防火焚屋也可御风掀瓦,不但实用尚且美观。那些宅屋大多坐北朝南,倚山枕水,或两层楼或三层楼砖木结构,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民间俗称三间式:中为厅堂,前辟天井,侧设两厢卧室。厅堂乃是整个宅屋的主体部分和公共场所,主要用于迎接宾客、举行婚丧红白喜事大礼、开展祭祖祀先活动等,也是居家族众会聚议事和日常起居之处。一般厅堂之间,家具陈设古朴雅致,中堂与立柱之上及两厢外壁间大多布置颇有品位的字画或者垂悬古旧楹联和书画小屏,盈溢者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屋内天井则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作用。居家之人端坐厅堂之上,就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深切契合着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摆放盆景,并砌池养鱼,可谓怡然惬意。倘若依据天井位置和布局形制,徽州古民居宅屋大致可分四类:其一为“凹”字型住宅,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俗称“一颗印”;其二为“回”字型住宅,多为两进各三间楼房,实为两座“凹”字型住宅相向组合而成;其三为倒“工”字型住宅,实为两座“凹”字型住宅背向组合而成的双天井宅楼;其四为“曰”或“目”字型住宅,也就是三间两进或三间三进宅楼,各进之间均辟有天井且两边俱以廊房相连。整座宅屋相对封闭,除大门、边门外,只开辟用于防盗的小窗,因为徽州居民中大半成年男子都在外经商或做官,居家者多属妇孺老幼,为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需要宅屋建筑密实牢固。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各家门户一旦关起便自成一统,相对独立,边门一开则合族由一个大门出入,大家共同拜祭祖宗先人,这生动反映了古徽州人聚族而居历久不变的乡俗民风。同时,一村之中,往往毗连宅屋座座相挨,进进套建,一如人们惯常所云“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景况,其规模恢弘,又真实再现了徽州宗族世家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历史事实。

  同其它徽派建筑物一样,徽州古民居也多采用砖木石原料构造而成,且无不将镂刻着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纹饰图案及戏文故事等富丽内容的砖雕木雕石雕构件,镶嵌应用在宅屋的门罩、门窗、门额、栏杆、梁柱、雀替、承托、柱础、裙板、庭院、花台等单元处,表现出卓绝的建筑装饰水平与高雅的实用艺术品位,使宅屋精美,如诗似画,此乃古徽州民居宅第的另一大特色。诸如黟县西递的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履福堂、膺福堂、笃敬堂等、黟县宏村的承志堂、德义堂、三立堂、乐贤堂、培德堂、松鹤堂等、歙县棠樾的五世同堂宅第、县城斗山街成片古民宅等、休宁县溪头村的三槐堂等、祁门县渚口村倪氏兄弟“进士第”(又称“一府六县”宅第)等、婺源县江湾村的培心堂、敦崇堂等、绩溪县上庄镇的胡开文纪念馆、胡适故居和瀛洲村162号章锡久户古宅屋等,此外还有屯溪区的程氏三宅、徽州区的潜口民宅、呈坎村毗接成片的明清宅第等均为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有意思的是,徽州古民居如今还堂皇地走向了世界——原属休宁县黄村的荫馀堂于近年被整体原封移迁到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落户并供人们参观,向世人展现了透现传统徽州文化韵味的徽派建筑的奇特魅力,从而也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9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 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
徽州古建筑以徽州地区的地理山水为背景。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这样的地理状况制约着徽州园林的范围、格局、体式。因此,靠山采形,傍水取势,顺其自然就成了其一大特色。其实质就是师法自然。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现存的古村落如有名的西递、宏村,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借落有致。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
第2个回答  2010-03-18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第3个回答  2010-03-27
24孝图
第4个回答  2010-03-26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 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
徽州古建筑以徽州地区的地理山水为背景。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这样的地理状况制约着徽州园林的范围、格局、体式。因此,靠山采形,傍水取势,顺其自然就成了其一大特色。其实质就是师法自然。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现存的古村落如有名的西递、宏村,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借落有致。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