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治疗药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精神药物指能直接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包括拟精神病药物 (也称致幻药)和精神病治疗药物。

精神疾患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精神病治疗药物的产生之前,精神病患者或者被不人道对待,或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但真正意义的精神病治疗药物的产生历史仅仅有7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是精神药物发展的革命性年代。1950年发现氯丙嗪有抗精神病作用,1958年发现丙咪嗪具有抗抑郁作用,1949发现锂盐抗躁狂作用,1957年制成了第一个抗焦虑药氯氮卓。这些药物的出现使精神科告别了缺医少药的年代,精神病患者的许多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后在这些药物的基础上,许多新的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不断开发出来,不断促进精神科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精神疾病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精神药物治疗靶点选择性和专一性不强,大脑和躯体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复杂联系,精神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靶症状的同时,同时影响和精神症状产生无关的大脑其他部位及躯体,因而产生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不必要的副反应:副反应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一些精神药物会导致猝死,抗精神病药物带来的代谢综合征而导致的血管系统问题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寿命减少5至10年;副反应较为严重时会给患者带来残疾,如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会使患者丧失活动的能力,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闭经和阳痿使患者丧失繁衍后代的能力;有些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如一些精神药物会损害患者的认知能力,使患者不能正常学习和工作;有些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如口干,便秘,头痛头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影响了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成为精神科临床治疗无法回避的问题。

目前西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许多不良反应采取让患者逐渐耐受的方法。背后的原因可能:

(1)认为这些不良反应在目前药物发展水平下是不可避免的;

(2)一些不良反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口干,便秘,迟发性运动障碍,月经紊乱或闭经,阳痿,代谢综合征;

(3)一些治疗手段在治疗不良反应的同时会加重精神疾病的病情,如溴隐汀治疗闭经会加重精神症状,因而限制了这些方法的使用。但逐渐耐受的过程是患者和家属不断忍受痛苦的过程。如仅仅口干这样在西医根本不值得关注的不良反应,在实际临床中许多患者和家属深感痛苦。更何况闭经和阳痿带给患者内心深处的耻辱感和挫败感。因此让患者逐渐耐受不良反应的方法不符合“医者仁术”的医学人文精神。

2、对一些不良反应只有等到严重影响躯体安全或符合西医疾病诊断的严重程度时才会启动临床处理程序。如精神药物对心血管的副反应,只有出现严重的心电图异常才会处理,而一般的心电图异常只能临床观察。这明显有悖于西医疾病治疗“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

因此按现有西医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模式,要实现患者及家属“治疗有效而无副反应”的理想异常困难。是精神科临床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与西医不同,中医本身的优势在于对躯体症状的调整。如几千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口干,便秘,闭经,阳痿临床经验,目前大量应用在现代精神科中医治疗一些常见的以躯体症状为主的副反应的临证实践中,但目前缺乏系统总结的专著。另一方面,由于药物反应在中医精神科出现仅有70年的历史,其病因病机和传统中医内科相近躯体症状的病因病机有明显的不同,因而治法会与传统中医内科相近躯体症状的治法明显不同。这时应用传统中医内科相近躯体症状的治法往往疗效不佳。因此这时对一些药物副反应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法需要有新的思路和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