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却输给了仅有几百亲兵的朱棣?

如题所述

首先是建文帝这个人只能是一个文弱书生,他缺乏谋略,当一个守成之君,应该没问题。但是面对这些骄兵悍将的叔叔们,他的能力是驾驭不了。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三年。由于建文帝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一个戍守边塞,手握重兵的叔叔,突然有一天听说自己还在撒尿和泥的侄儿要把自己整死,你说他会怎么办?

朱允炆的性格非常温柔儒雅,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保受战乱,需要安定的新朝确实需要这样一位宽仁的帝王,民众才得以休养生息。他最大的政治成就,大概就是洪武二十九年,参考《礼经》,将《大明律》里的严刑峻法进行了一定删改,洪武三十一年,实施宽政。客观的说,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深得人心的好皇帝。

然而对老百姓宽仁,对自己的皇室宗亲,他却一点也不手软,而且非常理想化,认为自己是天子,削藩有理,于是就大张旗鼓的开始废除藩王。

对于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这些反应慢半拍,实力又不如中央政府的,收权还算顺利,但是对于燕王这样虎踞龙盘于北国边塞的大将,他也采用老办法。以为派几个封疆大吏过去宣宣旨就可以让一大票人束手就擒,未免过于天真不切实际。

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朱允炆的中央军和朱棣的燕军最初的实力是不分高下的,而且还有像耿炳文、徐辉祖、铁铉这样忠勇可靠的将领在前线死守。四年中,两军其实一直是你进我退,互相钳制,有胜有负。然而正是因为差距不大,稍微有一步棋走错,便是万劫不复。

在指挥军队上,朱允炆就不是朱棣的对手了,他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因为战事失利,就用李景隆换下善于防守的老将耿炳文,是为临阵换将,兵家之大忌。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领的中央军在小河大胜燕军;而徐辉祖也在齐眉山获得大捷。燕军恐惧后计划北归。朱允炆误以为燕军已经北撤,召徐辉祖班师,致使何福孤军奋战。于是在灵璧之战中,燕军大胜。是为分兵减灶,兵家之大忌。

相比朱棣,朱允炆有一个很大的麻烦,为他效力的臣子,更多是为朝廷效力,吃的是官饭,除了个别君子,大多数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降,大不了换个主子,挪个地方继续混饭吃,然而朱棣的军队,如果打不赢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全部都得齐心协力,一心卖命。事实上,盛庸、李景隆、陈瑄这些曾经抗击燕军的朝廷要员,最后关头都是投敌变节。

相比起燕王装疯卖傻,秘密准备,先发制人的策略,朱允炆做什么都是光明正大的,可能在他认为堂堂朝廷,举国之力,治一个叛军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兵不厌诈,对于动辄就上万人的生死之战,他还是太缺乏了解。

朱允炆身边是方孝孺这样的迂腐文人,而朱棣身边是姚广孝这样的世外高人。几番交手,就知道定力和对策的高下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建文帝比朱棣唯一占优势的一点就是道义和法统,他毕竟是举国皆知的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然而,就是这仅有的法统的防线也被朱棣的诡诈轻易破除,叛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至少表面上并没有反对法统。最主要是建文帝没有雄才大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2
朱允炆手中的兵都是没经验的,朱棣的都是有经验的老兵,而且朱允炆心软,所以才会失败。
第2个回答  2020-08-16
历史上的朱允炆太过仁慈,且不擅长用兵,比起老练且有城府的叔叔朱棣,他太过于幼稚了,所以这样一个懦弱的皇帝,有再多的军队,又有什么用呢。
第3个回答  2020-08-15
朱允炆这边没有得力的大将,朱棣手下都是精兵强将。朱允炆心软下令士兵不得伤害朱棣,这也让朱棣数次脱险。北方作战,朱允炆的军队没有经验。
第4个回答  2020-08-15
朱棣当时手下并不只有几百亲兵,当时朱棣不仅有战斗力非常强的朵颜三卫,还有常年驻守边关的军队,加上朱允炆手下能打仗的优秀将领都被朱元璋处理掉了,所以才会输给朱棣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