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唐朝最后的救命稻草究竟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王朝的构建和摧毁,往往是由那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导致的多米诺骨牌层层叠加的。著名的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认为,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包括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很多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注意于恢弘的政治制度与军事作战上,但短时段的研究同样重要,往往一个权臣或者在前线独当一面的领兵大将的一念之差都可以导致一个王朝的兴亡问题。特别是在某些王朝的末期,当权者往往把国家所有的军队都孤注一掷的交由一个大将来领导。这个举动一般也是出自于本身无人可用,所以把风险都孤注一掷地交给一个人来打理。包括一度有着贞观和开元辉煌的大唐,在末期,他们也遭遇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一:名将之后文武双全

自从中唐发生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越来越下降。于是在大唐辽阔的疆域之中,产生了大大小小的藩镇,这些反正或为忠于皇室,为唐王朝尽犬马之劳。或为首鼠两端,时而反叛时而归顺。或为直接对抗,比如河北地区的魏博、卢龙、成德三镇。在这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就是淮南镇。

骈能不坠其业,益大其门。既席勋烈之资,克善匡扶之志。把他从能力上比作卫青霍去病,忠义上比作关羽和张飞。


时机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不久之后,唐军和党项,吐蕃等少数民族发生了军事冲突,高骈在这期间,靠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平定边患。靠着军事能力大放异彩的高骈收受到了朝廷的赏识,之后唐朝给予高骈征讨南诏的重任,高骈也出色地完成,从此高骈进入了唐朝廷的高级官员序列。除了出色的军事能力,天生我才的高骈在文学造诣上也堪称有极高的造诣。比如在描写雪景的诗句中,他用超然的意境写出了坐看青竹变琼枝,大雪飘飘之下,高骈那看似浅浅的一句诗,就把大雪下得纷纷扬扬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古代,认为武将就是臭丘八的世俗固有观念中,能做到高骈文武双全,又意境超然的实属难得一见。

二:一个起义一场误判


大家都知道,唐朝因为中期的藩镇割据,不少藩镇和朝廷是处于离心离德的,表面上还能遵从中央号令,实际上双方都在维持一种均势,地方藩镇时刻在等待一个机会打破这个均势,以便于自己占地为王。所以在黄巢起义的时候,他们作为各怀鬼胎的地方军阀,是不会帮着皇帝老儿真心实意的镇压的起义军的,在这个空档期,黄巢的军队也就越做越大。惊慌失措的唐朝廷急忙调令高骈为淮南节度使,因为这时候黔驴技穷的唐朝自己觉得能倚重的也就高骈了。于是高骈也没有辜负朝堂上下对他的信任,在他的阻击之下,黄巢一时三刻也无法进入中原腹地,只能转而进入广州。

但是很快,高骈就和监军的太监起了矛盾,不巧黄巢在广州休养生息之后马上卷土重来,但是这个时候的高骈还是干活的,眼看黄巢兄弟又来了,高骈也尽心地派出了手下张璘等大将带领军队出战。这时候,唐王朝对高骈的评价是

朝廷累加渥泽,靡吝徽章。位极三公,兵环大镇。铜盐重务,绾握约及七年;都统雄藩,幅员向於万里。朕瞻如太华,倚若长城。”甚至说他:“只要是皇上有命令,高骈悉数遵守。

但是马上高骈发生了第一个误判,他以为黄巢嘛,不过是手下败将,哪知道这次黄巢气势汹汹,直接打死了直接手下的大将张璘,俗话说骄兵必败,大战之初就让这个高骈吃了个瘪。话说高骈也是个聪明人,在这危急关头,他昏招频频,先是居然让皇帝来自己管辖的范围内避难,再是因为朝廷派其他的军队阻击黄巢,高骈认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于是从此之后,曾经的屠龙少年高骈不听从朝廷的任何指令,坐等黄巢的军队打进长安,把宝全压在高骈身上的唐僖宗只能灰溜溜地沿着自己祖宗跑路的路途跑到四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