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远的意思

如题所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该句出自《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

一、《三字经》能够指引儿童的道德发展方向

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三字经》能够有效指引儿童的道德发展方向。《三字经》通过简单的语言,押韵的节奏,浅显易懂的道理教会儿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做什么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做什么会成为社会唾弃的人。

二、《三字经》能够促进儿童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

《三字经》,是中华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所在,能够促进儿童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三字经》,让儿童认识到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让儿童油然而生强烈的身份认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促进道德传承,增强道德责任感。

三、《三字经》有助于儿童对民族精神道德价值观的理解

《三字经》,作为民族精神的积累,有助于儿童塑造正确的道德价值。

《三字经》以其丰富的传统美德让儿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让儿童认识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要性。《三字经》以勤勉好学的历史范例,让儿童立志追求,刻苦勤学;《三字经》以“首孝悌,次见闻”,让儿童仁爱孝悌,尊师敬长。

《三字经》提出“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让儿童敏而好学,手不释卷。《三字经》,是民族精神的积累,儿童只是深刻理解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才能学习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道德价值,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四、《三字经》有助于实现对儿童道德追求的塑造

《三字经》,作为素质教育的典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素质道德教育水平。

《三字经》蕴含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引导儿童阅读《三字经》有助于帮助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促进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栋梁;有助于让儿童重视道德发展,重视修养的提高,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

五、《三字经》有助于促进儿童在道德认知指导下付诸实践

《三字经》,以其丰富的哲学观点,让儿童学会知之以行,即在道德认知的指导下付诸实践。所谓知之以行,就是让儿童从《三字经》的学习中明白是非,明白善恶,明白荣辱念。

《三字经》以其高尚的道德要求和标准,教会儿童如何去做,该做什么,引导儿童人性发展,促进儿童人性进步,让儿童从小就学会如何为人处世,知之以行。

六、《三字经》有助于儿童在道德情感的感染中引起共鸣

《三字经》以晓之以理的语言教会儿童如何走入社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回馈社会,让儿童形成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具有客观价值的道德感。

《三字经》以简洁的语言让儿童能够深入理解正确的道德行为,正确理解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和社会荣辱观,让儿童学会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正确的道德行为,达到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道德形成的最终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0

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出自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原文其他内容如下:

1、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3、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4、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5、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7、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8、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9、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远的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出自:《三字经》的第一段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再是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20-05-15
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7-11
人出生之初,秉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