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朱棣造反,想利用宁王的大宁军和朵颜三卫,软硬兼施。一边软禁人家的家眷,一边许诺和宁王“中分天下”。之后夺位成功了,但这个承诺想想都知道是绝对不可能的,客套而已。最后不仅没有平分天下,宁王朱权连要个封地,都被屡屡驳回。


朱棣


第一次想要苏州,因为当时的首都在南京,所以朱棣没有同意,一句“畿内也”驳回。退而求其次,要杭州吧,结果又被驳回了。给了他“建宁,重庆,荆州,东昌”四选一。最后宁王的藩地封在了南昌。宁王朱权知道自己四哥的野心和手段,在藩地既没有建王府,也没有搞事情,就弹琴读书,成了闲散王爷。


朱权


好容易熬死了朱棣,朱高炽继位,结果要块封地,都触了侄子的逆鳞,就只好继续低调做事。可能一天烦心事比较少,修修道,写写书,很长寿。熬死朱棣一脉四代,71岁逝世,安享晚年,寿终正寝,也算好的结局。

朱宸濠

到了后辈。宁王一系传到朱宸濠,该有个五代。而皇位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手里,朱厚照这人挺一言难尽的,而且他无子嗣。所以旁支就惦记起皇位来,朱宸濠一直以先辈这个渊源,想到自己也有这个资格,也该讨这个债了,一心一意的造反。然而,遇上了王阳明,仅仅35天就失败了。(对这个宁王的印象还留在童年剧机灵小不懂的沈晓海男神,然而历史是残酷的,历史上的挺蠢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靖难之役打了三个月,朱棣跑到朱权的地盘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想让宁王朱权救救自己,要是能代为上一份谢罪折子就更好了,朱权看到昔日威武霸气的哥哥竟被侄子逼到这个份上,一时间感慨不已,于是收留了朱棣,好吃好喝的招待朱棣,朱棣也不见外,成功将朱权和他的兵拢到自己这边,朱棣看着朱权说:“十七弟,拿纸笔来,哥哥给你画一个大饼。”朱权凑上去一看,纸上赫然写着“事成,当中分天下。”

但后来我们知道,朱棣赢了朱允炆,登基为帝,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并不曾一分为二。平分天下这种事,谁相信谁就是傻子,其实朱权也并不相信朱棣能做到,他选择帮助朱棣并非全然自愿。这里,四姑娘就大体说一下这个事情。

1392年,对于朱元璋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他最为中意的太子朱标病逝,这不仅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皇帝失去绝佳继承人的悲剧。朱标一死,朱元璋不得不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为太子,但是朱元璋本人应该也能想到,百年之后,自己那些儿子未必不会为难朱允炆,毕竟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在皇家是很适用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的那些儿子不管是在边塞还是腹里,都能护佑大明王朝。但是很明显的,朱元璋和朱允炆之间磨合的并不理想,毕竟朱允炆成为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已经老了,没法好好教育这个太子,另一方面,朱元璋主要是在为朱允炆清除朝廷中的障碍,他最忌惮的是朝中的官员,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朱允炆创造一个好的统治环境,这恰恰忽略了他的那些儿子们。

等到朱元璋一去世,朱允炆一继位,朱允炆立刻就感到了自己的危机,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样信任他那些叔叔们,他害怕那些叔叔们,而那些叔叔们则对他并不敬畏,这样很容易就会引发内乱,朱允炆急于站稳脚跟,于是在还没有做好完全准备的时候,就着急削藩,而且他大概从来没有想过徐徐图之这件事。

而在对一些弱的叔叔们开始软禁甚至废为庶人的时候,那些边塞强悍的藩王敏锐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于是他们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尽量自保,当然,在没有办法保有自己原有的势力和地位的时候,起兵反抗就成了一些藩王的选择,比如燕王朱棣。

早在朱元璋生前,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相继去世,等朱允炆继位后,他最大的一个叔叔就是朱棣,还是藩王中势力最大的一个,自然也是朱允炆最大的敌人,等朱允炆终于对朱棣出手的时候,朱棣装病自保,并在被识破之后迅速起兵,1399年的七月,朱棣起兵清君侧,这就修饰所谓的靖难,自此大明王朝陷入了持续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

朱允炆除了地位上能压制朱棣,其余各方面都不是朱棣的对手,三年后,朱棣攻进了京城,从此江山还是那个江山,却已经换了容颜,而朱允炆也消失不见。在这场战役中,实际上朱棣并不是孤军奋战,单单依靠他自己地盘上的势力,在三年的时间内是打不赢的,这也是朱棣一早就明白的。当然朱允炆自然也不可能不明白。

所以靖难之役打响的时候,朱允炆就害怕他其他的那些叔叔会援助朱棣,联合起来夺他的江山,尤其是北方边塞的那些藩王,比如宁王朱权、辽王朱植等,朱允炆下令让他们进京,只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朱植进了京,但是朱权并没有理会朱允炆。

朱权也是朱允炆相当忌惮的一个藩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实力不容小觑,并且数次参与出塞作战。靖难之役开始后,朱权是想作壁上观,最好能看到两虎相争,但最后他捡个便宜。同样在北方边塞的朱棣自然也知道朱权的实力如何,朱棣很忌惮这个弟弟,他害怕这个弟弟会在自己背后捅一刀,到时候腹背受敌,就真的得不偿失了,所以在战争打了三个月之后,朱棣到了朱权的地盘。

他打起了苦情牌,而朱权也真的同情上了这个哥哥,答应为朱棣求情,却不知道朱棣在朱权的地盘上刺探、收买、渗入,等到朱棣安排好了一切,就向朱权辞别,然后朱权就在送朱棣离开的路上被围住,朱棣劝说朱权助他一臂之力。

这个时候,朱权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是已经晚了,他的妻子和世子都被朱棣控制,而自己也被围困,重要的是部下已经很多都投靠了朱棣,朱权不得不答应帮助朱棣,朱棣更是许诺将来评分天下。

朱权善谋略,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最终胜出出了不少力。但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可能真的会平分天下,但凡有点野心,并成为胜利的一方,谁又会愿意和别人平分这天下?那话不过是说说而已,朱棣也好,朱权也好,都不会真的去相信。

朱棣称帝之后,朱权知道他不可能放自己到北方边塞去,于是请求将封地改到南方,但是,朱棣却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了朱权的请求,然后将朱权封在了南昌,在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朱权就被困在了南昌,直到去世。

朱权刚到南昌不久,就有人告发朱权行巫蛊诽谤之事,但朱棣并没有查出什么来,这件事只能无疾而终,朱权倒是越来越低调,纵情山水,寄情琴棋书画。即便是后来的明宣帝,也从来没有想过优待朱权,甚至还指责他不懂事,朱权就更加低调了。

可怜曾经也是英雄,却被困在南昌动弹不得,不过这也不能怪朱棣。对于朱棣这样得位不正的人来说,更忌惮别人走他的曾走过的路,朱权当初被迫卷进削藩和靖难之变中,做什么选择似乎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宁王最后的下场可以说并不惨,据历史资料记载,宁王最后活到了70岁才去世,由此可见朱棣并没有做那种良弓藏,飞鸟尽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打下天下之后,朱棣对宁王是多么的好。


就比如说朱棣称帝之后,宁王看上了苏州这一块地,想要朱棣把它赐给自己,但是朱棣拒绝了宁王,因为苏州是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朱棣怕宁王权的实力变强以后,自己就不再好掌控他,于是这个时候宁王看苏州没戏,又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钱塘,可是朱棣还是不答应。


最后朱棣主动给了宁王四个选择,这个地方分别是建宁,重庆,荆州,南昌。在权衡利弊之后,宁王选择了南昌。宁王到了南昌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太平,朝中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便上书朱棣,说明宁王暗中有谋反的举措,于是朱棣便派人进行了秘密的调查,只是没有查到确凿的证据,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


并且自此以后宁王为了降低朱棣的猜忌,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自己的后代,然后退居幕后,再也不过问南昌的政务,从这以后宁王才算是真正的安稳下来,并且就这样安享了晚年,一直活到了70岁。

所以宁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可以安享晚年的亲王之一,而且朱棣多少也兑现了他的诺言,算是一个言而有信的皇帝,如果换成朱元璋的话,宁王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第3个回答  2020-09-18

朱棣用了宁王的8万精锐兵马,而且还承诺等以后平分天下,但是最后不但不会平分天下给宁王。后来还被朱棣封在南昌。直到朱棣的孙子朱章基登机的时候,宁王才要回来自己的封地,70岁的时候去世。

明朝初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护自己的江山,把他的江山分封给了20多个子孙,把他们分布在全国做藩王。以此来守住朱家的江山。因为他相信朱家自己人是不会造反的。其中辽王,宁王,燕王,还有秦王等人实力最好了,不管是军事数量还是动员能力都比普通的藩王厉害。一开始朱元璋认为,不管是自己还是太子朱标,都对这些藩王有很强的震慑力。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太子朱标早亡了,那时候有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元璋不得不立朱允文为皇太孙,但是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年纪大了,他为了预防自己,百年以后,国主年少,会出现其它变故,就构陷诛杀了很多的大臣,后来朱允文登基以后,实行了削藩政策,有四位藩王变成平民,还有一个自焚而死,轮到燕王的时候,朱棣已经是很厉害了,不管是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在家族的尊序上,都是诸王之首。

有办法燕王只能发起反抗,但是兵力不足,就想到了宁王朱权,于是他想方设法地把宁王的兵权骗了过来,还允诺若得到天下以后会平分天下给宁王,但是最后却没有平分天下给宁王,还把宁王给软禁了很多年。

第4个回答  2020-09-20

人们都说建文帝是一个仁慈的君王,但是事情的真相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不管这个帝王是多少岁,是孩童或是少年或是老人,他都会有着极强的维权意识,以及极强的权欲。他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他还是一个少年,虽然他给外人表现出的是一种天然无害的感觉,但我们从他一上台就削藩的手段来看,此人在做了皇帝后成为了一个维护权力的“杀手”。

为了能够将削藩的大业顺利进行,为了能够稳固住自己的皇权,为了能够将中央的权力稳固,他对自己的叔叔们下了手。正是因为他对于这些叔叔的步步紧逼,使得当时的燕王,也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开始了(靖难)造反的行动。

朱权

宁王朱权是一个以谋略著称的王爷,当时流行着一句俗语,证明了这个王爷的能力,这句话便是“权善谋、棣善战”。随着燕王的造反,他的内心其实是很纠结的,因为他们这位兄弟的造反是因为文帝的削藩,削藩便是会损害王爷的利益,乜就是宁王自己的利益,如果燕王的这次造反成功了,他说不定还能安度余生,可若是燕王的造反失败了,这就会成为文帝再次加大削藩力度的借口和谈资,到了那个时候,别说王位了,就连自己能不能好好的安度晚年都是一件难说的事情。

所以就当是的情况来判断,当时宁王的内心可能是盼望着燕王胜利的,不论是从何种角度出发和考量。

燕王“借兵”

因为在宁王的手上有一支赫赫有名的“朵颜三卫”,这只军队一直伴随着他度过了很长的时间,而且因为这只武装力量大都是蒙古人和上好的马匹组成,是一只较为强大的力量,所以同时他也是朝廷和燕王都想争取的对象。当时的燕王来到了宁王的住处,好说歹说的进了这位兄弟的领地,然后一进来便和宁王诉苦,说自己的造反都是被这位侄子逼的,然后又把自己的苦处说了出来,然后便深情的留下了眼泪。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而且再加上文帝的削藩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在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动了恻隐之心,他的心中也已经在细细的思考自己动向,因为他明白此时这位兄弟的到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争取自己。因为大家要知道,当时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说得是“明廷或者燕王若是想要取得胜利,便是要争取宁王。”

在小住了几日后,朱棣便要回去了,在临走的时候他希望宁王能送送他,可能因为这几天的相处使得宁王对其放下了警惕,然后便一点都没有顾忌的去了,在送到了一处小树林的时候,四面的伏兵一拥而上,使得送燕王的宁王被控制住了,再这样的情况下,燕王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商谈,并将自己一旦失败,自己的几个兄弟包括宁王都会被清算等等,在所完了这些害处后,燕王便抛出了橄榄枝,并说只要宁王借兵给自己,在以后自己去的天下时,一定会和他平分,后来朱权可能是出于多角度的考虑,便答应了朱棣的要求。

朱权的后来

在燕王成功登基后,宁王被封到了南昌,虽然在后来朱棣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诺言,与自己的兄弟平分天下,但是好在没有动宁王,也没有清算他,让他以王爷的身份很是舒服的度过了一生。

所以在后来,朱权并没有得到燕王所允诺的半壁江山,只是在江西的一块地方安然生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