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又是如何将地方上的兵权集中到中央的?

如何将地方上的兵权集中到中央的?

说起这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当时当上皇帝靠的是下面的人黄袍加身,而这也让赵匡胤担心,自己的臣子是否也会叛变,所以就有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出,之后又以分管禁军以及兵将分离等方式把兵权集中。

“杯酒释兵权”是发生在宋太祖身上的事情,主要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将领也和自己一样被“黄袍加身”,所以就安排了一场酒宴。表面上是庆功酒,这实际上,在大家喝得正高兴时,这赵匡胤就显得很难过。

这大臣赶紧问为啥啊,赵匡胤就说万一你们以后也被“黄袍加身”,那可怎么办。这大家就慌了,心机的宋太祖就说你们把兵权让出来,我让你们卸甲归田,尽享荣华富贵。大家也不敢说什么,只能感谢太祖恩德。

这兵权没了不行呀,总得做出点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宋太祖开始自己的军事变革,首先就是分管禁军,也就是设立枢密院制度。枢密院和三衙统领有着不同的功能,三者之间互相制约,使得皇权更容易控制。

接着,宋太祖又推行了兵将分离制度,也就是锻炼士兵的能力,使得兵不认将,将不识兵。这将军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威望,也就使得造反更加困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1

赵匡胤在代周建立北宋后的次年,由于担心那些禁军的高级将领效仿自己发动“黄袍加身”而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赵匡胤虽然把那些跟随自己发动兵变的高级将领的兵权夺走了,但是,从中央到地方上的军事制度还没有任何改变。

为了将地方上的兵权也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以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简单地说,赵匡胤主要进行了以下四项军事制度的改革,从而将兵权从中央到地方上的兵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第一、禁军由“三衙”分掌。

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就把殿前副都点检这一职位取消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则形同虚设,不掌握实际的兵权。


掌管禁军的机构虽然还是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司,但实际上却是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个机构分布掌管,称为“三衙”。

“三衙”的长官称为“三帅”,他们分统禁兵,互不统属。“三衙”的主帅和主要禁军将领都由皇帝任用和撤换,他们只对皇帝一人负责。

第二、领兵权和调发兵权分离。

“三衙”虽然分布掌握禁军,但他们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发兵、调兵的权力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只有发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

南宋时的朱熹曾说:“枢密院号为典兵,仓促之际要得一马使也没讨处。今枢密院要发兵,须用去御前画旨下殿前司,然后可发。”

这样一来,任何人发一兵一卒都得通过向皇帝要旨,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都无权调动军队。

第三、使京城驻军和外地驻军保持均衡,即“内外相维”。

北宋建立之初,有禁军22万左右,赵匡胤把10万余人部署在京城,10万余人分散到各地驻扎,是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叛乱,也使外地驻军联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的内变,内外军队相互制约,都不敢随意发生变乱。

而京城驻军又比外面任何一个地方上的驻军多,这又反映了赵匡胤用兵保卫京城的意图。这样,皇帝也就可以牢牢地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四、使兵与将分离。

北宋时,无论是驻扎在京城的禁军,还是驻扎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经常的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边,有的则要到产粮食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方法称为“更戍法”。

而且,军队的将领也经常要更换,有紧急的事需要出师时,将领由皇帝临时委派,当兵事完毕,即兵归宿卫,将还本镇。

这样一来,北宋就出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领再也不能和士兵相熟悉,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在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作乱了。

赵匡胤这一军事制度的改革,虽然造成了两宋时期对外军事行动偏弱,但却始终没有出现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的现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2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呢?这是为了避免走五代时的老路,防止武夫乱国,武夫手握重兵,容易坐大,然后顺便就把江山给夺了。为此,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打击叛乱、杯酒释兵权、上收地方武装的精锐部队和财政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杯酒释兵权以后,他最终将兵权收归了自己。

平定叛乱。黄袍加身以后,赵匡胤采取安抚措施,招降了许多地方节度使,减少了上位时的杀戮。当然,还有一些内心不服的武将。960年4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公然反叛,率军进军开封。赵匡胤先派石守信、高怀德率军阻击,接着又派慕容延钊和王全斌补充,他仍怕有失,他后又亲自到前线督战。随后,兵败自杀。960年9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宋,赵匡胤派石守信和王审琦为以正、副统帅南征,后来,他又亲征,仅仅2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虽然暂时去掉了眼中钉,但他自己是怎么上位的,别人一样会效仿,所以,杜绝武夫乱国,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宰相赵甫的建议下,他决定收掉武将兵权。961年7月,赵匡胤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大家一番交杯换盏后,赵匡胤敲山震虎,说皇帝难当,总是夜不成眠,担心人家篡权夺位,大将们纷纷表忠,赵匡胤说:“纵使你们无异心,若那些手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那还由你们?”

大将们终于明白皇帝用意了,第二天,他们纷纷称病,请求解除兵权。于是,赵匡胤封他们为节度使,赐予大量金银财宝,又与他们结为儿女亲家。随后,赵匡胤开始从中央派遣朝官分任所属各县的知县,以分割节度使对属县的控制权,又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凡兵民、狱讼等公事,节度使须通判一起签字方能生效,通判奏事还可直达皇帝,再次分割节度使权力。

  制其钱谷和收其精兵。为了彻底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赵匡胤还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制其钱谷。以前,节度使不仅有兵权,而且地方赋税收入也归其所有,称为“留使”、“留州”,很少向中央缴纳。964年,赵匡胤命令自本年度起,各地除日常开支外,其他征收赋税全部向中央缴纳,专门委派转运使到各地,把地方财权收归了中央。

  二是收其精兵。965年,赵匡胤下诏要求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作为“禁军”,中央选择部分强壮的士兵,作为选送中央禁军的兵样,要求各地依样训练当地士兵,训练成精兵再送中央,这样,既加强了中央武力,又削弱了地方武装。地方上留下的叫“厢军”,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只负责一此公益事业和治安,自然不可能对抗中央了。

从此,名声很响的节度使,实际只是礼遇较高的州府长官,与知州知府在职权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燕且,每当有节度使空缺出来,赵匡胤就叫文官去替换,后来的节度使,大都是文官而非武将了,节度使对皇权构成的威胁不复存在。
第3个回答  2019-10-21
计首授功应该是商秧变法的主要内容,它极大的激发了秦国底层士兵的战斗力,从而造就了并呑六国的虎狼之师。

时间来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赵宋,这项制执行的情况怎样?我真不知道。只是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的胜负更需要团队的协作,这样将帅的作用更加显现,其地位便随之提升。所以才有赵匡胤被黄袍加身,谋夺了柴周的江山。

赵匡胤建宋后,因他自己是武将篡权,所以对领兵将帅非常忌惮。弄了场酒席,掳夺了手下大将们的兵权。

赵宋一朝始终重文抑武。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兵务,并定期调防各地驻防将领,使之不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纵观二宋,因期制度所限,战斗力都不太高,以至国富兵弱!
第4个回答  2019-10-21
成立枢密院,由枢密使调度全国的兵源,设监军,出兵时由其直接向皇帝汇报战况,制定作战计划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