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原著说说什么叫京味儿?

如题所述

结合原著说什么叫京味,京味就是北京的味道,北京人说话是与众不同的,是带着儿化音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3
京味儿文学
北京是“京味儿文学”的发生地,因此对于“北京”的文化阐释,是“京味儿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会上我们听到的是作家学者们对“北京”朴素而直观的理解。 老舍是京味文学的代表,小说和话剧创作的成就很高,他留下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作品至今影响深广,其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
【介绍】
京味儿文学是对于北京的文化阐释。京味儿重要特点是幽默和大家气派,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质素,“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这种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北京是“京味儿文学”的发生地。
【范围与内涵】
赵大年说,京味儿小说从未形成流派,也从未有过自觉的创作群体,只是有些作家在写了带有这种特征的可观的作品之后,被评论家和读者归为“京味儿作家”而已。星竹认为,作家不会在写作之前做“我要写京味儿了”这一设定,文学的精神在于自由,一旦在写作之前就将主题、风格固定下来,文学就已经死亡。陆涛说,虽然他从不认为自己在“京味儿作家”之列,但是从《屈体翻腾三周半》开始到小说却都被称为“京味儿小说”。他认为文学一旦强调“味儿”,视野就会不再宽广,作家就很难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去把握自己的素材和问题。
京味儿文学是一个用得烂熟的词,但是在概念上如何界定,多年以来一直纠缠不清,此次会上也见仁见智。赵大年说,当年“京味儿文学丛书”编委会给“京味儿文学”归纳了四个特点:1、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语言,这是第一要素;2、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3、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4、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因此,京味儿文学是地域性的文学。《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以及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京味儿文学的颠峰,体现出北京语言崇高的美学境界。
作家袁一强指出,“京味儿”另外的重要特点是幽默和大家气派,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质素。学者陆昕则认为,“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这种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应是京味儿文学的表现对象,但至今在这方面也没有足够多的优秀文学作品问世。
对于“京味儿文学”这种地域化和传统化的理解,一些青年作家有不同的看法。陆涛认为,京味儿文学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任何文学都是从共性中寻找个性,从个性中寻找味道,而这个“味道”就是地域文化和人格力量在文学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气息。但是随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日益现代化的发展,原来正统意义上的“京味儿”事物必将慢慢衰落,新的“大都市文化”却将应运而生,因此“京味儿文学”就应容纳更丰富的意蕴,寻找和建立大都市的文学精神。毕淑敏也认为京味儿文学概念应该更开放和大气,让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流向在此有更多的表现,输入更新鲜的血液。
对于将“京味儿文学”概念的外延扩大化的主张,青年作家田柯持不同意见。他指出,京味儿文学、京派文学和北京地区文学不是一个概念,京味儿文学是北京文学的一个分支和一种传统,它在挖掘、展示皇城根儿子民的生活和心态上有独特价值和发展余地,但是对于表现“新人类”、大学生和中关村人等普泛化和现代化的人物与生活,却有着不可逾越的局限性。他认为承认这种限度,保持其个性,才能使京味儿文学的形象更为鲜明。
【特点与追求】
大量使用北京方言
京味文学的共同点在语言方面表现为纯朴、纯净、平实、口语化、大众化。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大量使用北京方言,因为方言本身就给人一种亲切的的感觉,京味小说也正因为这种共同的平易性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浓郁的北京传统味
中国向来是个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历代王朝的故都,所以从古老的风俗礼仪到传统的伦理道德都积淀于北京人的心中。他们重礼节,讲文化,北京人多礼,如:《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但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些思想对北京市民的影响也很明显,他们有些保守不愿接受新新事物,封建的宗教伦理道德很浓厚。表现出了浓郁的传统北京的文化、礼仪、习俗等等,对封建文化的继承和对腐朽落后思想的揭发并与时代共进的现代主义精神。
有北京乡土味
可以说,京味文学是乡土文学的一种。乡土味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大杂院、白塔寺的庙会,厂甸的春节,乃至小酒铺闲聊,马路边唱戏等等无不浸透着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京味小说展现给人们的独具个性的人文、社会、历史处处与旧北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老作家林斤澜先生说,当年刘绍棠曾提倡“乡土文学”,“京味儿文学”无疑是乡土文学之一种;但是孙犁先生多年前在为刘绍棠书作序时就指出过:“乡土文学”讲不通。多数文学作品都会涉及一些乡土风情,但并不能据此认为它们就是“乡土文学”。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虽然人物和环境是绍兴的,但是鲁迅的小说观却并非是乡土的。他塑造人物,是要“杂取种种人,杂取种种话”,最终做到解剖“国民性”。沈从文的小说虽然有浓厚的湘西色彩,但是他的美学追求并非是“湘西乡土文学”,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湘西的风俗和人物只是其文学的表象而已。因此文学不应把“乡土化”作为追求本身,而应当追求超越乡土,到达纯精神的高度。否则,如果各大报刊纷纷提倡写吃写喝的“京味儿文学”,文学的层次必将会越来越低,越来越“物质化”,也越来越重复。
林斤澜先生指出,居住过北京的许多现代作家都在文章中赞美过北京的韵味———蓝天、黄叶、叫卖声,从容、悠闲的情调,但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里却没有。对他的故乡和旅居过的地方,鲁迅先生从未表达过沉醉之情,却总是带着嘲讽的目光去打量。任何一个对自己的时代和社会保持着批判立场的作家都是如此——他们无暇迷醉,他们要催促人类改进与前行。在这种价值理念的参照下,“乡土文学”、“京味儿文学”的提法就值得商榷,至少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文学追求来提倡。
京味小说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流派并非偶然。从历史、文化、语言诸方面考察,北京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具备了产生流派的肥沃土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