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烹饪原料的发展变化大致可概括哪五个历史时期?

如题所述

一、炒法的起源
中国菜之所以能征服世界, 是与中国多种多样独特的烹饪方法密切相关的, 其中, 炒的方法就是中
国人的独创, 而至今外国厨师尚不会或不善于使用炒法。然而, 关于炒的源流问题, 在烹饪研究界、饮食文化研究界等却是众说纷纭, 主要有商代说、春秋战国说、汉代说、魏晋说、宋代说等。

主商代说的是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林乃架。他认为“ 殷墟曾出土青铜锅、青铜铲和很多能切薄肉
的青铜刀, 可见殷代已盛行炒菜” 。这个观点, 当是林先生年《中国古代的烹调和饮食》中有关观
点的再强调与发展。

主春秋、战国说的主要有哈尔滨原黑龙江商学院的曾纵野教授。他在《中国饮撰史》中分析了出土青铜器—春秋时的“ 王子婴次卢”和战国时曾侯乙铜盘的功用后指出“ 距今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烹调技术不仅出现煎、炒、烹、炸的方法, 而且有了专用的炊具” , “ 至于春秋至战国时代的楚国地区,文化也相当发达, 由于贵族生活的奢侈, 烹调技艺必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楚辞》、《招魂》、《大招》等篇章中, 例举的菜肴‘ 煎鸿鸣’ 、‘ 煎绩脓雀’等就多次说到用‘ 煎’的方法。至于炒、烹、炸⋯ ⋯等的同时出现, 自是必然的。

主汉代说的主要有由台湾赴美国从事历史研究的许悼云先生。他在1991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从战国至汉代的一些墓葬中出土的“ 与现代炒锅相近的炊具” , 如云南楚雄万家坝战国时期古墓出土的锅形浅腹器, 江苏扬州邢江姚庄西汉墓出土的铜灶一侧火眼上放着的“ 有双耳的小锅” , 江西南昌清云谱东汉墓陶灶上的“ 与近代较深炒锅相近” 的有双耳, 敞口的铜锅, 湖南资兴东汉墓出土的“ 颇具炒功”的双耳釜, 并进而认为, “ 中古以后, 煎炒之道, 遂异军突起, 将羹汤为主的古代中国烹饪, 改变为烹饪方式繁富多采的撰食文化”。

主魏晋说的主要有日本学者搽田统。他认为“ 即从纪元前后到三四世纪左近为止, 人们的饮食生活情况与画像石中所刻画的情况基本相似。当时不知道像今天中国烹饪那样使用高温油炒、炸或者用油炒后再加工成食品的技术。这样近代的烹饪技术, 还是在冶铁业进一步发展, 铁制品向一般民众的普及以后, 才逐渐形成的。《齐民要术》时期刚刚见到它的萌芽” 。

主宋代说者主要见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国烹饪的辞条, 说中国的重要烹饪技法是公元十一世纪以后才形成的。

林乃染先生的商代说是从炊具推测出来, 缺少详细的论证过程。因而尚待进一步证实。笔者是赞同这一推测的, 曾在1983年的《古烹饪漫谈》一书代序《我国早期烹饪艺术的形成》中说“ 在殷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进一步发展起来。由于青铜炊具美观耐用, 且传热快, 这就有利于烹饪方法的多样化。据有关学者分析, 当时已有了较薄的铜锅, 因而可以想见, 炒菜可能已经出现了” 。但显然笔者对商代有炒法的观点是既赞成又有所保留的。不同意商代说的主要有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 他认为“ 在周代文献里, ⋯ ⋯最主要的似乎是煮、蒸、烤、炖、腌和晒干。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的方法, 即炒, 则在当时是没有的”。

春秋、战国说因为是以出土的青铜炊具为依据提出的, 因而赞同的学者比较多。如姚伟钧先生在其《中国饮食文化探源》中说“ 事实上, 考古资料已经证明, 炒烹饪法最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例证就是1923 年在河南省新郑县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他还详细介绍了曾侯乙墓出土的炉盘, 认为它“ 如同现代的炒锅” 。对王子婴次炉、曾侯乙墓炉盘, 也有学者持异议。如许悼云先生, 认为“ 考察两器的深度, 都似过浅, 可以煎, 而不宜翻拨搅动, 当仍不是炒锅” 。笔者赞同春秋、战国说。1983年, 笔者曾到湖北省博物馆仔细观看过曾侯乙炉盘, 觉得此盘既可以煎, 也可以炒食品, 说它是炒炉也未尝不可。许悼云先生认为它不是炒锅, 固然有理, 但是, 浅的锅除煎外仍然可以用以炒菜,如如今的平底锅。因此, 曾侯乙炉盘用来炒菜是完全可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