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英国是如何击败法国成为欧洲霸主的呢?

如题所述

前言:

法国在欧洲陆地上击败了强大的哈布斯堡帝国,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的新霸主;而英国则在海洋上击败了早期的海洋霸主西班牙,从而占据了海上的霸权地位。在各自击败对手之后,英法两国将被历史带到同一个时空里进行最后的霸权角逐。

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对手。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在这场欧洲霸主地位争夺战中,最后以英国彻底击败法国,成为最终霸主宣告结束。但问题是,英国是如何击败法国的呢?下面,作者就从"内政视角"来简述一下这场“英法争霸战”。

英法战争图

英国强大的融资能力

严格来说,英国能战胜法国,从而成为霸主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我们从"内政"层面来说的话,那就可以归结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上,那就是英国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尤其是进入十八世纪之后,更是远超法国。

那为什么说"融资能力"的强弱是决定英法战争的重要原因呢?

我们知道,两国争霸从来无法依靠所谓闪电战来完成,基本都是持久的消耗战。而基本上谁在消耗战中能坚持下去,那么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所谓的拼消耗,实际上就是拼国家的经济实力。所以融资能力强的国家也自然就会占据更大的优势。

当然了,英国的融资能力之所以强,这主要是跟当时英国的政治体系密切相关的。在君主立宪的政治体系下,英国的税率就要比法国高出近一倍;此外,英国的国债利率又要比法国低近一半。这一进一出的结果就让英国偿还债务的能力要远高于法国,所以这也就导致了英国的战争融资能力要远高于法国。可以说,政体的区别带来了两国金融能力的区别,这一点,我们在两国的金融危机中就能看出来。

英法两国的金融危机

因为战争的原因,英法两国的金融危机自然都跟战争债务有关。

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就成为了重要的低手,每隔几年就会发生战争,而且一打就要持续好几年。尤其是在1701年到1714年中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卷入了大半个欧洲,战后,英法两国都欠下了大笔的战争债务。这个时候,怎么消化这笔巨大的战争债务,就成了两国当前最重要的大事。

当时法国的摄政王采用了一个叫约翰 · 劳的建议,合并重组了法国好几个进行海外开拓殖民地与贸易的公司,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密西西比公司”

密西西比公司承诺要承担起一部分法国政府的战争债务,但是他们有个条件,那就是要求政府授权公司享有在美洲密西西比地区的贸易垄断权。这里注意一下,当时法国所控制的密西西比并不是今天美国密西西比州这么一个小地方,而是贯穿北美中部的庞大地域。

那么问题来了,密西西比公司又哪来这么多钱替法国政府承担战争债务呢?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其实他们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向社会融资,也就是出售公司股票。

密西西比公司用自己获得贸易垄断权为名,向社会公众画了一个巨大的蛋糕,股票价格很快就一路快涨,很轻松就融到了很多资金,消化了很大一笔战争债务。

这样的融资方式让法国摄政王尝到了甜头,他试图用相同的办法把剩余的战争债务一并都消化掉。于是,密西西比公司又发行了更大规模的股票,这使得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购买热情。但是,当时的法国货币供给明显不足,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来支撑如此狂热的股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的一个银行获得政府授权,成为中央银行。随即便发行了大量的纸币以提供流动性。

这样的办法无异于是法国历史上又一个金融创新,因为我们知道,法国过去都是使用贵金属本位货币的。大量新发行的纸币极大抬高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疯涨了十倍之多。此时的法国人一时间都陷入到了近乎疯狂的状态,拼命的抢购股票。

这看上去,似乎就要把法国的战争债务给解决了。然后这一切都是泡沫,更大的危机即将到来!

密西西比公司

法国在美洲虽然有着大面积的土地,但是那个地方原本就是地广人稀,所以密西西比公司的贸易规模根本发展不起来。于是很快就有人开始甩卖股票,渐渐地,甩卖的人越来越多,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迅速崩盘。因此,法国在1720年下半年之后,又陷入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中。此时法国的社会财富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洗劫,国家元气大伤。

而在海峡对岸,就在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如日中天的时候,英国政府发现原来可以这样轻松地解决战争债务的问题,于是便给了本国的南海公司类似的授权,试图让南海公司来消化本国的战争债务。

同样,南海公司和密西西比公司的方法如出一辙。当然了,既然方法都一样,那自然结果也是一样的。他们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金融泡沫很快就破灭了。英法两国同时间陷入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中。

英国南海公司泡沫

英法两国如何解决金融危机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英法两国所面临的金融危机都基本相同,且都十分严重。但是,两国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的方法则大有不同。

南海公司金融泡沫破裂以后,英国政府立即任命善于理财的"沃波尔"为财政大臣。沃波尔上任之后便立即推动了对南海公司的大调查。在调查中他发现,公司有着很严重的欺诈和舞弊的行为,于是他主持没收了公司董事们的资产,并向受害者发放相应的补偿。此外,他还充分利用了几年前的一个减债基金。

沃波尔以这个减债基金为担保,发行了新的国债来解决财政困境,这一行为使得人们的信心渐渐地便恢复起来。他这一做法极大的挽救了政府的信誉,得以让英国在短时间内就度过了危机。

而法国最初的做法也基本和英国相似。国王在密西西比公司泡沫中甩掉了一部分债务,剩余的债务被强制转化为长期国债,并且也像英国一样搞减债基金。但是,由于法国政府在历史上的国债违约次数太多,人们对政府的信心本来就不足,又经历了密西西比金融泡沫的洗劫,所以这些做法在解决问题的效率上都远远要低于英国,于是法国政府只能选择再次赖账。

此外,在密西西比的金融泡沫中,法国采取的是由中央银行大量发行纸币的策略,单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取的策略。这种做法让法国人对于中央银行制度心有余悸,此后长期不敢设置中央银行,直到拿破仑时期才开始设置。

这些原因重叠在一起,使得法国在很长时间内陷入了财政困难。法国的这种处境,也使得它无力再发动战争。

英国著名政治家—罗伯特 · 沃波尔

英法两国的内政差异

上文我们说了,法国政府的信誉不高,总是赖账。但问题是,难道法国国王不知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最基本的道理吗?他当然知道,之所以会赖账,实际上是真的还不上。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国王,英国国王能还得起,法国国王为何就还不起呢?难道是法国比英国穷吗?显然不是,要知道,这个时期法国的经济规模大概是英国的两倍多。那是英国国王借得少,所以还起来就很容易吗?显然也不是,这个时候英国国债的规模接近本国经济规模的两倍,而法国则只有一半,法国国王借的钱比英国国王借的少多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真正的原因是,英国的税率比法国的要高出一倍之多,所以虽然英国的经济规模不到法国的一半,但是税收规模其实跟法国差不多。此外,英国国债的利率又比法国低了一半。

所以这一进一出就使得英国国王比法国国王发行了更大规模的国债,还钱的压力却没有法国大。

而导致这样的差异的原因,就是我们开篇所说的——两国内政的差异性。

我们知道,英国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便建立起了"立宪君主制",实际权力由议会掌握着。在这样大权都归议会的情况下,国家税收这样的大事,也自然都是由议会来决定的。所以,在原则上,这个就相当于是选民自己同意的,所以政府收起税来也都是理直气壮,哪怕税率很高也不怕引起国民的反感。

但是法国就不一样了。法国所建立起来的是绝对的君主制,君主基本上都是大权独揽,但是对于税收一事却不敢设置太高,毕竟下面还有大臣和民众,如果设置太高,势必会受到臣民的怨恨,这样一来也就无法更好的统治了。

所以,我们只要将两者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立宪君主制能够有效的整合起国家内部不同人群的各种意愿,看上去政府权力小,但实际上国家的能力反倒更强。而绝对君主制看似君主大权独揽,政府权力很强,但君主在整合臣民意愿上麻烦大得多,国家的能力反倒较差。(参考至《国际政治学》)

英国“光荣革命”

所以,英国政府的偿债能力比较强,战争融资能力也就比较强。而反观法国则不然,它已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它的税收能力比较差,所以自然偿债能力就弱。既然偿债能力弱,那就意味着融资的风险就高,所以只能采用更高的利率来发行国债,这就使得偿债的压力变大。而压力越大,那么也就容易赖账不还,信用度也就随之变差了。如果下一次再想通过原来的方法进行融资的时候,那只有付出更大的成本。

所以,两国在泡沫破裂之后,走出来的能力就大有区别。

在“七年战争”中,英国彻底击败了法国成为真正的霸主

总结

英法两国在长期的争霸拉锯战中,法国渐渐地就退出了争霸战的舞台。经过近百年的争斗,英国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彻底击败了法国,不仅让法国丢掉了绝大部分在海外多年辛苦经营占领的殖民地,从而也将英国推到了真正欧洲霸主的宝座之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