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如题所述

在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中,既包括难用先进性衡量的文化特质的差异,也包括能够用也应该用先进性衡量的发达程度的差异,而前一点恰恰就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后一点则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就在于民族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但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则在于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也是文化是否安全的根本标志,但文化的民族性既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更不能保障文化共同体整个文化的安全。对于包括国家在内的任何一个文化共同体来说,能否保障其文化安全,关键不在于其文化是否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世界性,而在于其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多少、地位、作用以及由此决定的整体文化的先进性程度。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来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近代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中国清朝末年“帝党”与“后党”之争,“洋务派”与“守旧派”的对立,以及五四前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观点的争论,各种人物和党派的政治活动,都不仅直接涉及当时中国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而且同时也涉及到了文化安全,人们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回答着如何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发生的文化争论中,有些人站在“国粹”的立场上,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好的,不仅排斥以西方为代表的任何外来文化,而且不容许任何文化变革,不仅孔孟之道不能变,传统体制不能变,儒家伦理不能变,民俗礼节不能变,而且还把男人留长辫、女人缠小脚也当成不可变革的国粹。持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人,有意无意都是认为,只有坚定地维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才能保障中国的文化安全。其实,这种既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又不容许变革民族传统文化以求创新的思想和做法,不仅不能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而且必然把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民族推向危险的境地,甚至可能由于自身的落后而国破家亡,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由此失去生存的可能性,变成后人考古挖掘的历史遗存或探索研究的素材和对象。事实上,这种守旧拒变的“国粹主义”,在近代中国反对外族文化侵略时,根本无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像长矛大刀敌不过坚船利炮一样,孔孟之道最终也败给了科学民主。
与此不同,在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欺凌的现实中,一些觉醒较早的先进分子开始思考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所在,逐渐认识到变革中国现实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要战胜侵略欺凌自己的列强,就必须向列强学习,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其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其先进的文化文明。也就是说,要想不受先进发达国家的欺负,就必须向先进发达的国家学习,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语言文化。向敌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不向敌人学习就只能走向灭亡。落后的民族和国家要想生存下去,要想摆脱侵略欺凌,必须向侵略欺凌自己的先进国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中国的落后极端悲愤,出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主观愿望,一些人走向了“全盘西化”的歧途。但无论如何,这种倾向的主流代表着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方向,也只有在这种变革图强的探索中,才可能找到古老中国的现代出路,找到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安全出口和新的生长点。
人们常常把国家文化安全等同于传统文化的安全,或者等同于现存文化的不受侵害。从表层来看,国家文化安全确实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现存文化的不受侵害具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必然联系,与“文化渗透”、“文化霸权”直接对立,包括抵抗“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保障现有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等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破坏。但是,从本质上讲,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等等一切文化形式,在历史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虽然脱离不了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但它更根植于本民族新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中,也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历史上看,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而且现在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也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而且也已经成为当代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当代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早已经不是纯而又纯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蕴含着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传统,而且更体现着当今中国的经济基础,并且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西方近现代文化,特别是产生于西方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当然是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告别封建帝制,迈向现代民主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近代西方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早已“渗透”到了当代中国文化之中,并且在这种“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时常还伴随着“文化霸权”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搞“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时在主观上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有时甚至通过非常野蛮的形式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表现出来的经常是一种对落后民族的歧视、掠夺、侵略、压迫,但是在客观上,这一过程确实又起到了传播“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作用,使其文化中的某些先进内容“渗透”到了落后国家之中,成了落后国家改变自身落后状态的精神养料。这就是近代以来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进行“文化侵略”,搞“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的双重性。这就如同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客观上具有双重作用一样。“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但是在客观上,“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此,毛泽东还进一步概括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因此,在分析帝国主义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等问题时,也需要辩证地看,看其中的两面性,既看到其中“侵略”、“霸权”、“渗透”的残酷与阴险,也要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别是“文化”中优秀的和先进的方面,以及这些优秀的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对于落后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近代以来,列强在对中国进行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侵略的同时,也没有放松文化侵略,他们“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对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是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发达国家搞不搞“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侵略”,而是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理性地面对“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侵略”。我们反对残酷野蛮的“侵略”,反对恃强凌弱的“霸权”,反对包藏祸心的“渗透”,但是我们却不应反对“文化”,特别是不应因此拒绝在帝国主义国家产生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这些优秀的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在现实中常常是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霸权态度混杂在一起的,是与某些人的“西方中心”文化观纠缠在一起的,因而是非难辨、好坏不清。如果对此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精神,就可能顾此失彼,导致决策的失误。
事实上,近代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比封建生产方式更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比封建文化更先进和优越的资本主义文明和文化,带来了科学技术与民主自由的思想理念。这些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种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本民族开花结果,无论如何都说明它相对本民族的相应文化来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先进性。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这一时代精神,所以它不仅比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先进、优越,而且在现代中国的文化之争中击败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导文化。如果仅仅满足于把文化安全定位于民族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渗透,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开花结果,岂不是破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了吗?
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维护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纯洁性,也不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而是保障和促进传统和现存的民族文化沿着先进性的方向发展。拒绝接受外来文化,拒绝原有文化的更新改造,不仅在过去没有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今天更不可能真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今世界,无论是要维护经济科技的安全,还是要维护政治军事的安全,拟或要维护文化安全,都不可能拒绝接受外来的东西,都不可能拒绝对现有的东西进行更新改造。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需要,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过程。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也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入世”使我们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文化渗透”,也必然使我们更多更快地接受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成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外部腐朽落后文化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整体上讲,一个国家只有在与其他民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在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并改造民族文化以保持自身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获得自身的文化安全。保持文化一定程度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文化的先进性程度越高,文化的安全度也就越高。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教育对策
★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自觉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播主流文化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正视中国的文化传统、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态度。
★教育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国家文化保护意识及保护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