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朝在七国之乱后走向兴盛,而唐朝却走向了藩镇割据?

如题所述

汉初为什么要分封呢?

第一个原因,秦国崩溃之后,各国迅速复国,说明统一需要过程,不能一步到位。

刘邦比秦始皇其实就小了三岁,完整的经历了从战国到秦国统一,秦国又崩溃的全过程。而秦国崩溃之后,各国的旧贵族纷纷复国,得到了很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在当时的人看来,大家的认识还是你是楚国人,我是赵国人,他是秦国人,即使秦国灭了楚国、赵国,一般的国家身份认同也并没有变成秦国人,还是觉得自己是赵国人,楚国人。

所以,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也是恢复了战国分立的割据,而且又分封了许多新的国家。把一些传统的强国划分成几个小国,以削弱他们。项羽自己则是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充当各国的盟主,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样完全凌驾于各国之上。

这就给了刘邦一个基本的认识,统一目前是不得人心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也就是说,需要分封各国。

第二,秦朝崩溃的时候,非常快,而秦国的王族几乎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因为,秦的王族基本上被赵高全部杀完了。而且,秦国在统一之后,只经过了14年就崩溃了。这对刘邦那一代人的震撼是非常之大的。

所以,在刘邦那一代人看来,周朝能够持续八百年,而秦朝只过了14年就崩溃,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周朝搞了分封制,秦朝没有。

秦朝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就一直在不断的削弱公族的势力,以加强国君的权力。其他各国也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但相对来说,秦国是最为彻底的。所以,秦国崛起很快,但崩溃的时候,也因为缺乏王族的支持,国君一旦被架空,王族就没什么能力反抗了。

这就是说,皇帝需要有实力的同姓诸侯的夹辅,否则,一旦皇帝被架空,就没人能帮得了皇帝了。

又要分封,又要同姓诸侯夹辅王室,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汉初分封了大量诸侯国,但后来异姓王侯逐步被铲除完了,剩下的都是同姓王侯。而且有了刘邦和诸侯的约定,非刘氏不得王,否则天下共击之。

汉初的分封后来确实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刘邦死后,吕后专权,铲除吕氏的时候,刘姓诸侯是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的。文帝一开始听到要被迎立为皇帝,还不太敢去,他的王傅说的也是,有同姓诸侯在外策应你,中央的权臣也不敢把你怎么样。文帝才敢去长安登基当皇帝。

经过文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渐渐就比较强大了。而且,到七国之乱发生的时候,汉朝建立也已经过了近五十年,出生于战国时代,在身份认同上还把自己当作楚国人、赵国人、齐国人的那一代人基本上都已经去世了,后面的人则从一出生开始,基本上就生活在汉朝的统治之下,认同也基本上就是汉人。也就是说,这时候具备了重新统一的条件。

所以,到景帝时期,开始考虑削藩的问题。七国则以“诛晁错、清君侧”为旗号,公开反叛朝廷。

我们稍微看一下七国之乱涉及的几个主要地区,大体上就是战国时期赵国、齐国和楚国的地区。

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楚国和赵国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的,齐国虽然直接投降了,但是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而且,齐国也曾有过统一各国的机会。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对秦国灭六国是最不服的,在心理上是最抗拒秦国的。

所以,秦国在发生政治动荡之后,也就是赵高专权之后,率先起义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灭秦的项羽是楚国贵族,刘邦本人也是楚国人。而赵国和齐国也是最先复国反抗的诸侯。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这几个地方也是最后被统一的地区。

但与之前的情况不同的是,七国之乱的时候,反叛的诸侯王都是刘邦的后人,虽然各诸侯国反叛朝廷,但对反叛诸侯国的老百姓而言,已经不那么怀念故国了,并不支持各诸侯国反抗中央。

所以,七国之乱持续的时间很短,只有三个月,就被中央派出的军队平定了。

朱永嘉曾经说,秦灭六国,刘邦击败项羽,实际上等于是秦国又统一了一遍六国。因为刘邦消灭项羽,他的根据地就是原来的秦国。其实,还不止这两次,从一定程度上说,汉朝中央军队平定七国之乱,也是秦国又消灭了一遍六国。因为这时候汉朝中央所在地,也是秦国的旧地盘。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到大一统,这不是秦始皇灭六国就完成的过程,而是从秦始皇灭六国到汉朝平定七国之乱,是一个持续了近一百年的长期过程,才最终完成的。这之后,汉朝才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那么,反过来说,汉初的封建诸侯,实际上就是为之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做准备,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而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则是最后完成了这个过程,让汉朝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而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是什么情况?是刚经历了开元盛世,唐朝又一个巅峰期,从内到外都是巅峰时期。而安史之乱的发生,则终结了开元盛世,也打破了之前的大一统局面,而安史之乱也是以叛军内部的分裂和叛乱告终的,朝廷无力彻底平定叛乱,也无力消灭叛军的残余势力,只能通过设置更多的藩镇来相互制约,避免一个藩镇坐大。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是从大一统走向分裂格局的转折点。这和汉朝平定七国之乱时完全相反的两个过程。

这个差别,其实可以用医学上的情况来形容下:一种是患有浮肿疾病,为了治疗主动进行大手术。一种则是养痈遗患,最终病痛以猝不及防的模式大爆发,却选择了最保守的方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堪称“养痈遗患”的,就是唐朝的安史之乱。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通常说到安史之乱的原因,经常都归结到唐玄宗李隆基身上,基本都指责唐玄宗晚年昏聩无能,错用野心家安禄山,导致了终结盛唐辉煌的意外叛乱。但事实上,就像一个人染病,往往是有长期积累一样,安史之乱的灾难,也同样是唐朝数十年制度设计挖的坑!

首先比较知名的一点,就是唐朝传统府兵制的崩溃,建立在唐朝均田制土地制度下的府兵制,确保了唐朝开国后强大的战斗力,手里有地的富裕农民,可以轻松展开高强度军事训练,作战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到了盛唐年代,甚嚣尘上的土地兼并,早已叫府兵制名存实亡。天宝年间的府兵就剩了空壳子,于是只能用募兵制来取代。边境的国防,也只能用简单粗暴的节度使制度:赋予节度使权力来征募管理士兵。以政治军事成本说,也确实这种办法最有效率。

但这种有效率的办法,问题也确实都看得见:节度使掌握一方大权,必然就造成割据一方的局面。但在盛唐时代,这个事情还不算问题,各个节度使之间,有着相互制衡的关系,大家彼此实力差不多,谁也无法一家独大,因此表面上还是太平稳定!

但是另一个潜在的问题,却是安史之乱的又一重要诱因:大唐王朝的阶层固化。虽然唐朝确立了科举制度,但是在整个唐朝历史上,平民阶层通过科举入仕的机会少之又少。比如大诗人杜甫参加科举时,就曾遇到李林甫把持科举,以至于一个考生都不录取的雷景象。如此一来,大批寒门人士没有上升空间,也必然会流入地方节度使地区。事实上,安史之乱里,那些给安史叛军出谋划策的谋士,比如严庄等人,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安史之乱也就不出意外的爆发了。但是比起后人对这场动乱的痛惜来,如果仔细看看叛乱前后,其实这次动乱本身,绝非一场可以给唐朝大放血的叛乱。在安禄山起兵几个月后,唐朝的各级军事力量就纷纷启动,安禄山的老窝范阳也被郭子仪威逼。如果不是唐玄宗临阵犯糊涂,强令哥舒翰提前出击陷入埋伏,导致战局瞬间反转。这场动乱其实就已经提前平定!

哪怕唐玄宗已经躲到了四川,唐肃宗火线即位后,安史之乱也依然有提前终结的机会:唐肃宗的谋士李泌,为唐肃宗设计了经典的平叛谋略,把整个关中平原作为口袋,吸引叛军主力,然后唐军从河北入境,直接端掉叛军后方。但这个方略即将成功时,又是唐肃宗瞎指挥,擅自更改战略改为攻打长安,反而一下导致唐军再度失败。原本可以一年平定的叛乱,活活拖到八年。

而最后所谓“平叛”的结果,其实也成了病上加病。原本可以彻底剿灭叛军,这下为了剿灭叛军,七年里不停设立新的藩镇,等于是以毒攻毒,除掉了安史叛军,新的藩镇又滋生起来。唐朝,也就成了一个大病愈合后身体虚弱的病人,之后的一百年里,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而汉朝“七国之乱”,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这是一场主动的大手术。


西汉诸侯割据的隐患,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期,就由名士贾谊提出来,以贾谊的形容,这好比是人的大腿与腰一样粗,汉朝就成了这样一个浮肿的病人。到了汉景帝年间,名臣晁错更是看出了这一点:为了能够解除隐患,不惜要发起一场大战。这才有了晁错近乎零容忍的削藩,和一场震动天下的七国之乱。

很多人都指责晁错为西汉招灾,但仔细看看的话,七国之乱的发起,其实是非常仓促的,尽管吴王刘濞为叛乱准备了三十年,但叛乱爆发后,其他六个参加叛乱的诸侯,决心并不坚定,绝非唐朝安史叛军那样的造反团队。以战斗力说,比起唐朝安史叛军的边境精兵,汉朝七国之乱的叛军,更多是一些杂牌武装。所以当西汉集中力量猛打后,叛乱就迅速平定。

而且和唐朝皇帝不同的是,虽然汉景帝做出了杀晁错的事情,但是在平叛战争的进程里,他却给予了前线主帅周亚夫绝对的自决权,一代名将周亚夫这才得以放开手脚,以最高效的方式平定叛乱。而在叛乱之后,汉朝更以严厉的方式打压地方诸侯,中央的事权从此彻底统一,接下来汉武帝的反击匈奴,也就再无掣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