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1、上联“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具体如下: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的。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下联“两朝开济老臣心”写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和帮助刘婵巩固基业,没有什么典故,作者只是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扩展资料: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全诗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3、赏析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
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
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
“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蜀相
源出杜甫的名篇《蜀相》,全诗是这样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诗人初游成都武侯祠时。诗前四句写祠堂之景,“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后四句议丞相之事,“就公始未以寓感慨”(《唐诗摘钞》)。前四句写得疏洒,后四句议得沉郁。
诗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大笔如椽。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屡屡,多次,指刘备屡屡跟诸葛亮商讨。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开济,指辅刘备开创基业,佐刘禅匡济危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周汝昌语,见《唐诗鉴赏辞典》)天下计,可见诸葛亮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见诸葛亮的报国苦衷。诗句属对工致,沉郁顿挫,反映了诗人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无比崇敬而又无限惋惜的感情。“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上联“三顾频烦天下计”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下联“两朝开济老臣心”写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和帮助刘婵巩固基业的事情。
下联:两朝开济老臣心。写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和帮助刘婵巩固基业。
每一幅对联都蕴含着一个故事,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上联“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具体如下: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
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下联各讲的是什么故事?
上联“三顾频烦天下计”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这里,“三顾”指的是刘备三次亲自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展现出他对诸葛亮卓越智慧的深深期待和对国家大计的热切关注。“频烦”二字则描绘了刘备的频繁造访,体现了他对诸葛亮才能的极度信任和依赖。下联“两朝开济老臣心”讲的...
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下联各讲的是什么故事?...
下联“两朝开济老臣心”讲的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帝王的故事。解释:一、上联“三顾频烦天下计”的解释:1.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一段著名故事。当时,刘备为了寻求诸葛亮的辅佐,三次亲自上山拜访,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和决心。这反映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也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智谋和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什么意思?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诗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辅国功业,大笔如椽。三顾,三次拜访,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什么意思?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话描绘了历史上的典故,讲述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恳请他出山辅佐,诸葛亮最终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又辅佐刘禅,展现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忠诚的臣子之心。杜甫在《蜀相》中以此诗赞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鞠躬尽瘁的忠诚,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惋惜。《蜀相》中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分别指的是哪两件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分别指的是诸葛亮的事迹。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指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拜访草庐,向诸葛亮请教安天下之计的历史故事。这一事件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以及刘备的诚意和求贤之心。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策略,为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发展指明了方向,展示了他在...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话是怎样解释的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
蜀相中的颈联可以概括三国演义中的那个情节
三顾频烦天下计: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天下计指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勾勒出建立霸业的蓝图。两朝开济老臣心: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帝业,在刘备托孤白帝城后又殚精竭虑辅佐刘禅艰难地维持蜀汉统治 。还有一幅对联大意也相同,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
三顾平凡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分别讲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谁干什么和谁干...
你好!这两句唐诗应为“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分别讲的人物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前一句讲的是刘备慕名诸葛亮而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助自己的事迹;后一句讲的是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其子刘禅成就大业,且历经父子两世(朝)的功绩呵!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谁写的对联。
这副对子,是唐朝诗人杜甫所写,它源自杜甫诗《百忧解》中的两句。该诗描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忠诚、智谋和政治智慧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之一。杜甫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诸葛亮和刘备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对忠诚、奋斗和信仰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