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节习俗

详细,不要抄,切记,快
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

潮汕地区的过年习俗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西江水上人家春节风俗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春节了,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生财)、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节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5
大同春节习俗概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已由文化部申报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民俗节日,深受人民的重视和青睐。各地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枚不胜举,笔者想谈谈大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一、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1] “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因为初一以来的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故称“破五”。破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送穷”。黎明各洒扫秽垢,送之门外。又剪彩为人,在街头相更换,名曰“送穷”[4]。民间还留传说初五是五路财神(注:所谓五路,指东南西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的生日,故各处商家店铺纷纷开张营业,迎接财神,以求利市。
正月初八,俗称“八仙日”。全神下凡,人们上街游百病,上庙进神、还愿。清道光十年刻本《大同县志》记载:初八日,俗唤“八仙日”。是日,顺禳星辰。先是,前腊,各庙僧道与相识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庙僧道有回以果饼者,有留之吃斋者,则视布施之多少为差。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成为传统民间习俗。民谚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由此可见元宵节俗与岁首的密切联系,它是春节习俗的又一高潮。观灯、猜谜及各种娱乐活动构成了一卷绚丽的民间传统风俗画。大同地区“元夕自十四日至十六日,竞张鳌山灯,间放火树,以庆太平。”[5] “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仿傩礼”[6]。
正月二十、二十五,民间俗称“小添仓”、“老添仓”。“是日凡贮米面处则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籴米面以添贮者。”[7]代表填满粮仓,盖好窖子;一年有吃有穿,家庭富裕。添仓之举意在祝祷、祈求丰收,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向往。
二月二,龙抬头。扶龙头、引钱龙是主要的习俗活动。该日早晨,人们到水井内担水、提水,用水壶装水且内放一枚硬币,从井台开始滴水,一路滴到屋内,滴水画个圆圈,然后将水倒入水缸,表示引到钱龙,预示着财运亨通、发财致富。《大同府志》记载:“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青龙’。”
二、 节日饮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农业文明和岁时礼俗的渊源。
腊月初八的腊八粥,预示着年节的开始。岁前的年货置买是个重头戏。其中,鸡鸭鱼肉、油盐酱醋、各色蔬菜、干鲜果品、烟酒饮料等食品都要购置齐全。大同地区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尚好的白面馒头,供奉神灵。烧、煎、烤、炸、蒸各种食品均需准备,节前的枣馍、豆包、豆腐、豆芽和粉条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人们购物方便,讲究新鲜食品,多已不做了)。一应俱全,就等过年了。
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是春节饮食的象征。年三十早餐的捞年饭,一般人们都要多捞点(即多做点),因为古人有个说法:初一至初五,生米不下锅。中午的黄糕表示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举国同庆的时刻,晚上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每位家庭主妇都要挖空心思地烹调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菜肴中必备丸子、鱼肉,象征完完全全、团团圆圆、年年有余。虽然饺子早已普及大江南北,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旧时以天干地支来计时,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时,所以吃饺子谐音“交子(时)”。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的饺子馅内藏一枚硬币,尤其带有“招财进宝”、“大吉大利”的吉祥含义。吃年夜饭时,不仅家人欢聚共饮,而且要将祖先及亡灵请回团年。驱鬼避邪、送天神、请祖先,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饭店、酒楼吃年夜饭了。现代人观念的更新,折射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
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大同地区吃饺子也颇多讲究。年三十的饺子藏制钱,图的是一年有福气;初一的饺子与面条一起煮了吃,名叫“金丝穿元宝”;初二请财神,吃饺子名叫“捞元宝”;正月初三吃饺子,当年生个胖小子;破五的饺子一定吃,为的是填补穷窟窿;十支(即初十)的饺子供麦穗,象征来年大丰收······。除饺子外,油炸糕、油饼也是节日主食,十五的元宵更是必不可少。
三、 节日禁忌和娱乐
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就是禁忌。王充在《论衡》中认为:禁忌虽然名目繁多,但都是劝人为善,使人慎重行事。长期以来,禁忌也就成为人们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春节的禁忌很多,除了对神、鬼等的敬畏而滋生出的封建迷信外,更多的是让人们特别是妇女在正月里过清闲自在的日子。这从正月里诸多忌针线、剪刀便可看出。如:初一忌针,古人说:初一不忌针,一年穷忙碌;初五忌针,是怕扎破穷孔;初八忌针,是怕害眼病;初十忌针,是怕生恶指;正月二十、二十五日忌针,是怕针穿粮仓漏掉粮食;二月二忌针,是怕挑了龙眼;等等。“懒老婆盼正月”、“过了老添仓,羞死懒婆娘”的俗语便是佐证。
此外,大同地区有关过年的禁忌还很多。俗话说:荤年素腊八,腊月初八的早饭要在日出前做熟、吃完,忌动腥荤,要吃素菜;否则,恐得“红眼病”。正月初一妇女不出门拜年,曰“忌门”;年节忌打碎器物,忌烛火熄灭;小孩儿不准哭闹,老少不可说不吉利的话,左邻右舍不许吵架,不能请医生、吃药;从初一至初四,不能扫地、倒垃圾,认为这样会财源外流。所有这些多是为了图个一年的喜庆、吉利,讨个顺气。现在许多禁忌已被人们所摈弃。
大同地区从初五至十六,各种娱乐活动走街串巷、文艺演出搭台唱戏。扭秧歌、小车灯、跑旱船、踩高跷、挠搁、舞狮子、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春节的晋剧、耍孩儿等地方戏种也是人们传统的娱乐项目。此外,还有许多广受欢迎的文体活动。
元宵节是一年中的狂欢节。特别是正月十四至十六,伴着元宵节的威风锣鼓、彩车、花灯、花会表演使娱乐活动达到了最高潮。全市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涌上街头观看表演。其中,南关的耍龙灯是最精彩、最有名的。元宵之夜,家家户户灯笼高挂,孩子们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观灯场所人头攒动,各色花灯争奇斗艳;猜谜活动,其乐融融;焰火照亮大地,火树银花竞相开放。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良宵美景,好一幅“闹元宵”的狂欢风俗画。
第2个回答  2010-03-16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03
嗨,我是路过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