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姓的由来

我有个朋友姓奉,很想知道汉姓里有这个姓吗?还有谁知道这个性的由来是怎么会事的,麻烦告诉一下,谢谢。

奉姓为当今稀见姓氏。主要一支源出秦姓,避乱改姓:湖南新化奉家山奉姓的鼻祖是秦献公的二儿子赢季昌,因反对他的兄长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遭迫害而改姓奉,潜隐于奉家山附近。另一支“奉”姓乃刘敬奉春君之后。刘敬原名娄敬, 西汉谋臣。齐人。因建议刘邦迁都关中有功,赐姓刘 ,拜郎中,号“奉春君”,后为关内侯。刘敬后人有以其字号为姓者——称“奉”氏。奉姓历史上以武陵为郡望,历史名人有后汉光禄大夫奉盻、北汉为马军使奉挥、宋代名医奉直等知名于世。当代奉姓有有汉族、瑶族、苗族等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广西、安徽、浙江、江西、山东等省。

奉姓源出有三:

1、源出秦姓,避乱改姓:湖南新化奉家山奉姓的鼻祖是秦献公的二儿子赢季昌,因反对他的兄长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遭迫害而改姓奉,潜隐于奉家山附近。奉氏族谱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7年)创修,其《源流撮要》中是这样记录的吾族本姓嬴,自吉公而易姓,至弼公……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丰,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敛迹韬光,以避其难。为纪念祖宗,不忘根本,将赢秦的秦字除掉下面两点为“奉姓”。

2、源出刘敬,以祖字为姓:此支“奉”姓乃刘敬奉春君之后。刘敬原名娄敬, 西汉谋臣。齐人。因建议刘邦迁都关中有功,赐姓刘 ,拜郎中,号“奉春君”,后为关内侯。刘敬后人有以其字号为姓者——称“奉”氏。

3、少数民族姓氏,少数民族地区有以奉为姓者。主要为苗族、瑶族。

〔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雒阳南二千一百里。

〔迁徙分布〕

奉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历史上曾以武陵为郡望,历史名人有后汉光禄大夫奉盻、北汉为马军使奉挥、宋代名医奉直等知名于世。当代奉姓有有汉族、瑶族、苗族等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永州地区较集中)、四川、广西(桂林地区较集中)、安徽、浙江、江西、山东等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6
奉姓来源如下:
1.源出嬴姓,避乱改姓
湖南新化奉家山奉姓的鼻祖是秦献公的二儿子季昌,因反对他的兄长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遭迫害而改姓奉,潜隐于奉家山附近。奉氏族谱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7年)创修,其《源流撮要》中是这样记录的吾族本姓嬴,自吉公而易姓,至弼公……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丰,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敛迹韬光,以避其难。为纪念祖宗,不忘根本,将嬴秦的秦字除掉下面两点为“奉姓”。
2.源出刘敬,以祖字为姓
此支“奉”姓乃刘敬奉春君之后。刘敬原名娄敬,西汉谋臣。齐人。因建议刘邦迁都关中有功,赐姓刘,拜郎中,号“奉春君”,后为关内侯。刘敬后人有以其字号为姓者——称“奉”氏。
3.少数民族姓氏
少数民族地区有以奉为姓者。主要为苗族、瑶族。
奉姓为当今稀见姓氏。主要一支源出嬴姓,避乱改姓:湖南新化奉家山奉姓的鼻祖是秦献公次子季昌,因反对其兄长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遭迫害而改姓奉,潜隐于奉家山附近。另一支乃刘敬奉春君之后。刘敬原名娄敬,西汉谋臣。齐人。因建议刘邦迁都关中有功,赐姓刘,拜郎中,号“奉春君”,后为关内侯。刘敬后人有以其字号为姓者——称奉氏。奉姓历史上以武陵为郡望,历史名人有后汉光禄大夫奉盻、北汉为马军使奉挥、宋代名医奉直等知名于世。当代奉姓有有汉族、瑶族、苗族等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广西、安徽、浙江、江西、山东等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20
1072年,宋神宗使怀柔之策,置梅山为新化、安化两县,随即在宋、元、明几个朝代,大量从江、浙、闽、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瑶和当地土著人,向云、贵、川、桂和周边山地迁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无瑶民”的结论似乎为时过早。笔者在隆回虎形山瑶族乡调查时,瑶民奉才宝(系银行退休干部)提供一份资料,是一手抄本“圣令”,言“有瑶民奉姓添顺、万历元年逃新化奉家山大坪落业,改变为汉家,恐后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护,永为万古存照。”对于一个一般的逃民,因为瑶转汉,而得到圣令保护,几乎是不可信,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瑶转汉,而得到某级官府的一纸文书作为保护伞,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溆浦县人大常委杨福生(瑶族)致信奉家山奉衡州,奉衡州又致信给原新化县文联主席田希凤,信中都对此事予以认定,并说“奉姓瑶转汉就由此时”。那么,奉家山的奉姓人是否是瑶转汉呢?也有人举出许多证据:其一,奉家山奉姓和虎形山瑶族乡的奉姓人同出一宗,他们都承认祖籍是广西桂林,后迁江西吉安,再西迁湖南,只是迁徙的年代及原因不同。一个是南宋绍熙年间奉旨征蛮平乱后定居,一个是明洪武时逃难落担。其二,奉家山奉姓始迁祖奉朝瑞,12岁赐进士,21岁袭武略将军,任邵州招讨使,因平蛮有功,加封镇国上将军,其后裔孙师广、曾孙文奇、玄孙宗正及他们的家属均受皇封,宗正死后享御葬,这些事,有南宋进士主事柳申在嘉熙三年(1240年)为宗正御葬撰写的碑铭中都有记载,此时离奉朝瑞去世仅45年,所撰内容应为事实。朝庭对奉氏家族如此厚加封赐,是宋、元两朝为平息蛮夷之乱而采取“以夷制夷”方略的结果。其三,奉家山和虎形山奉姓人都证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奉氏十一修谱谍时,大地主奉仕卿亲自骑高头大马到虎形山奉姓族长奉才碌家,住了3天,协商联谱之事,终因虎形山奉姓人害怕他们以强欺弱,而且奉家山人又都已不通瑶语而不果。其四,奉家山人至今保持许多瑶族人的风俗习惯。尽管如此,如今奉家山的奉姓人已不再承认自己曾经是瑶族。但笔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瑶转汉或者是苗转汉,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转为汉族的也不只是奉姓,也许还有杨姓、刘姓、扶姓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梅山地域仍然生活着苗、瑶等兄弟民族的后裔,而从梅山地域徙居外地乃至客居海外的苗、瑶后裔,应当认定梅山是他们的发祥地。
不久前在湖南省新化县边远山区奉家山村寨考察时,发现清道光年间修撰的族谱,《序》中有这样一段神奇的记载:“……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秦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这简直是天作之合!当地族老奉友兴、奉孝玫及奉姓成年人都可解释:这是历届族谱必载的内容,因季昌公是奉族的祖先,秦献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赢渠梁,次子名赢季昌,渠梁于公元前361年(庚申)继承了王位,称秦孝公,当年下令求贤,公孙鞅入秦,公元356年(乙丑)秦孝公重用公孙鞅,开始变法,其弟季昌极力反对,招致其兄渠梁的追杀,其弟只好敛迹韬光,以避其难,借外出采药经广西桂林向江西吉安永丰逃离而隐藏于护城河,由于此地形及生存条件不足以避难,于公元前355年沿雪峰山脉进入古梅山玄溪峒定居。赢季昌怕引人注意而招祸,改自家姓赢秦为奉姓,(易“秦”字之二点)是不忘鼻祖之意,把名“季”字改为“吉”字,是逢凶化吉之意。现奉姓人数排居湖南省新化县110个姓氏的第26位,他们的祖源不容有人异论,湖南祁阳县奉文熊先生在修谱时欲把新化县奉姓于一谱,遭到新化县奉姓的抵制,理直气壮地说不与其他奉姓同祖。由此可见,“邑人”就是秦季昌家乡同姓的保卫服务人员了。
第3个回答  2006-10-20
1072年,宋神宗使怀柔之策,置梅山为新化、安化两县,随即在宋、元、明几个朝代,大量从江、浙、闽、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瑶和当地土著人,向云、贵、川、桂和周边山地迁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无瑶民”的结论似乎为时过早。笔者在隆回虎形山瑶族乡调查时,瑶民奉才宝(系银行退休干部)提供一份资料,是一手抄本“圣令”,言“有瑶民奉姓添顺、万历元年逃新化奉家山大坪落业,改变为汉家,恐后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护,永为万古存照。”对于一个一般的逃民,因为瑶转汉,而得到圣令保护,几乎是不可信,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瑶转汉,而得到某级官府的一纸文书作为保护伞,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溆浦县人大常委杨福生(瑶族)致信奉家山奉衡州,奉衡州又致信给原新化县文联主席田希凤,信中都对此事予以认定,并说“奉姓瑶转汉就由此时”。那么,奉家山的奉姓人是否是瑶转汉呢?也有人举出许多证据:其一,奉家山奉姓和虎形山瑶族乡的奉姓人同出一宗,他们都承认祖籍是广西桂林,后迁江西吉安,再西迁湖南,只是迁徙的年代及原因不同。一个是南宋绍熙年间奉旨征蛮平乱后定居,一个是明洪武时逃难落担。其二,奉家山奉姓始迁祖奉朝瑞,12岁赐进士,21岁袭武略将军,任邵州招讨使,因平蛮有功,加封镇国上将军,其后裔孙师广、曾孙文奇、玄孙宗正及他们的家属均受皇封,宗正死后享御葬,这些事,有南宋进士主事柳申在嘉熙三年(1240年)为宗正御葬撰写的碑铭中都有记载,此时离奉朝瑞去世仅45年,所撰内容应为事实。朝庭对奉氏家族如此厚加封赐,是宋、元两朝为平息蛮夷之乱而采取“以夷制夷”方略的结果。其三,奉家山和虎形山奉姓人都证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奉氏十一修谱谍时,大地主奉仕卿亲自骑高头大马到虎形山奉姓族长奉才碌家,住了3天,协商联谱之事,终因虎形山奉姓人害怕他们以强欺弱,而且奉家山人又都已不通瑶语而不果。其四,奉家山人至今保持许多瑶族人的风俗习惯。尽管如此,如今奉家山的奉姓人已不再承认自己曾经是瑶族。但笔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瑶转汉或者是苗转汉,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转为汉族的也不只是奉姓,也许还有杨姓、刘姓、扶姓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梅山地域仍然生活着苗、瑶等兄弟民族的后裔,而从梅山地域徙居外地乃至客居海外的苗、瑶后裔,应当认定梅山是他们的发祥地。
不久前在湖南省新化县边远山区奉家山村寨考察时,发现清道光年间修撰的族谱,《序》中有这样一段神奇的记载:“……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秦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这简直是天作之合!当地族老奉友兴、奉孝玫及奉姓成年人都可解释:这是历届族谱必载的内容,因季昌公是奉族的祖先,秦献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赢渠梁,次子名赢季昌,渠梁于公元前361年(庚申)继承了王位,称秦孝公,当年下令求贤,公孙鞅入秦,公元356年(乙丑)秦孝公重用公孙鞅,开始变法,其弟季昌极力反对,招致其兄渠梁的追杀,其弟只好敛迹韬光,以避其难,借外出采药经广西桂林向江西吉安永丰逃离而隐藏于护城河,由于此地形及生存条件不足以避难,于公元前355年沿雪峰山脉进入古梅山玄溪峒定居。赢季昌怕引人注意而招祸,改自家姓赢秦为奉姓,(易“秦”字之二点)是不忘鼻祖之意,把名“季”字改为“吉”字,是逢凶化吉之意。现奉姓人数排居湖南省新化县110个姓氏的第26位,他们的祖源不容有人异论,湖南祁阳县奉文熊先生在修谱时欲把新化县奉姓于一谱,遭到新化县奉姓的抵制,理直气壮地说不与其他奉姓同祖。由此可见,“邑人”就是秦季昌家乡同姓的保卫服务人员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9-24
原本姓秦为府躲避商鞅变法,藏到奉家山后改为奉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