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怎么解?

孔子提出性本善,荀子又提出性本恶,之间相冲吗?~同是圣人,为什么说的是相反的`?怎么解`?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以上是荀子对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这个观点说明荀子认为的人之初的起点是人初生之时的劣性。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说到的是人初生之时的善性。 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 这点上孔子就高明的多了,用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叫做:“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外存在生命或者什么,我们无法加以评论)由此看来孔子已经把人之初的含义延伸到六合之外了。(这里解释下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称六合,天地四方是我们人类当时能够认知到的世界范围了如果再加上时间那就是宇宙概念了,天地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时间+空间=宇宙) 简单理解就是研究我们人类刚刚从娘胎生下来的时候的本性意义不大,因为那不一定是真正的人之初。这里人之初的概念就延伸到六合之外,因此孔子未加评论。 这里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人之初,性本无。”就是人最本初的时候是不存在善与恶的概念的。 -------------------------------------------------------------- 我个人认为这三种观念都对,但是要放在他们所对应的范围中去理解。 道德经25章中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里可以看到宇宙形成之前道就存在了,(先天地生,字之曰道,因为不知道他叫什么浑然天成嘛,为了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强行为他起了个名字叫做道)这个时候是不存在阴阳二气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两极分化观念下的善恶观念了,也就是说最本源的物是无性的。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把人追朔到最本源状态应该也就是无性了。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白话文:苍天跟谁都不特别亲近,只帮助善良的人) 结合上面那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白话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而天的产生应该是在人产生之前产生的,这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根据上面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天道地道都是倾向于善的,地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厚德载物。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由这些看来人之本性应该取法天地才最接近于物质本源的性,而天道中的善性表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 而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老子为什么劝我们取法地取法天呢?是因为他看到人性中充斥着恶的习性,取法天地之善性才可以回归本性。也就是说人初生下来就存在恶性,然而并非人之本性,需要后天努力去取法天地之性,才可回归本性(回归出生之前的本性)。 据此可以看出人之初生,性本恶也不无道理啊。 综上所述个人大胆得出如下推论: 宇宙产生之前道之为物不存在善恶的说法,这个时候可理解为无性。 宇宙产生后在长时间的混沌运行状态下孕育出阴阳二气化生出天地万物,(人是否这时候产生的就不得而知了)根据老子道德经中对天地的描述可以初步认为这个时候天地之性为善。这个时候可以理解为善性。 根据宇宙演变规律(成,住,坏,灭)加上易经中提到的否极泰来之说可以认为善恶到了极至会发生大转化,也就是在时间长河中善会向恶的方向转变,这时可理解为性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