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资料

提供一些《出师表》的资料,比如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生词什么的,谢谢。不要太多,简洁一些就行了。(但也别太少了)

《出师表》写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这时距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前后已历21个春秋。这些年来,诸葛亮先是忠心耿耿辅佐刘备,戎马倥偬,使原来偏隅荆州的刘备,卓然奋起,称帝一方,成为与魏、吴相抗衡的一霸,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公元223年刘备崩殂前,白帝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一如既往,忠心辅佐后主。在公元227年,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统一天下的遗愿,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先平定南方,然后拟乘曹魏兵败祁山、孙吴石亭受挫的有利之机,挥师北上,平定中原。临行前给刘禅呈上了这篇《出师表》。诸葛亮一世辅佐汉主,勤心理政,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临案作文,“率皆以明志达意为宗”“报先帝而忠陛下”,对两代汉主的一片忠心,贯注在这篇临别誓言之中。垂名后世,彪炳文坛。

此表在叙写事理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志尽文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了当今蜀汉偏居一隅,国内疲敝的严峻形势,郑重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作者从内外两方面立言,外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形势严峻,刻不容缓;内情,“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从外势和内势两方面分析“开张圣听”不仅仅是品德的小事,而且是关系到一国存亡兴替的大事。二是赏罚分明,执法公平。先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然后就宫中府中分而述之。此项建议,着重从治体上阐述,条分缕析,陈述具体,使后主一目了然。三是“亲贤臣,远小人”。先摆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将其提高为关系汉室兴衰的认识高度,使人闻之心惊魄动,深感一言九鼎之分量。这三项建议,其核心是“开张圣听”,没有它,更无所谓赏罚严明,亲贤远佞,表明了诸葛亮忠贞报国的情志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表现了他的“谨慎”的秉性和竭忠尽节的品格。文章结构绵密,层次井然,思虑完备,意脉贯通,丝丝入扣,故刘勰称之“志尽文畅”。

(二)剀切委婉。诸葛亮是刘禅的父辈,又是其臣子,故说理,陈情,既要明白切实,又要言辞委婉。“臣本布衣”以下部分,一字一句,虽凝聚毕生心血,珠玑络绎,涕零满目,但无不一一从胸中口中自然流露出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他另辟蹊径,转从自己说起。先自叙21年中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的知恩之报。刘备的知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使一介之隐士成为叱咤风云的三军之帅;二是临崩托孤,把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重任全部托付给他。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由“感激”而“遂许先帝以驱驰”,后虽遭挫折,仍不避生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知遇和感恩,实际是一物的两面,生动说明了作者与蜀汉的血肉关系。因而,作者在这里看重写出了他报效于蜀汉忠诚于汉主,是完全出于情和义而非迫于势和利。最后,过渡到这次北伐的根本动机是“报先帝而忠陛下”;末尾反复叮嘱后主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谆谆告诫,溢于言表。本文或以自己的忠心相示誓,或以内臣外将的忠勇相感染,或以国家兴亡,兴复汉室相鞭策,由此造成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不仅以理服人,更注意以情感人;而对后主的劝谏、祈望,则曲折委婉,文章于“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

(三)平易精严。前人谓《出师表》“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这就道出了此文语言平易晓畅,亲切自然的特点,这在文章的第二、三节中最为突出。语言之整严精练,也十分明显,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均工整精练,具有一种整饬美。

表与章、奏、议一样,都创始于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所以“表”是汉代以来臣下向君主恳切陈请、表明心迹的一种常用文体。刘勰认为“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的确,《出师表》堪称是汉末以来表文的第一佳作。其真情实感代替矫揉造作,含情规谏多于颂功感恩。质朴诚挚,志尽文畅;而其忠诚志趣,更为后人钦仰。如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陆游:“《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篇》);郭沫若评论说:“说得具体切实,情词恳款”(《论曹植》);孙犁评论说:“前后出师师表,高瞻远瞩,文词质朴,情真意诚,叮咛周至,感动百代,成为名文”(《耕堂读书记》)。这些评论并不过誉,实际上都是出于对诸葛武侯的倾心崇敬和由衷的钦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09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表的内容主要提到了自己受先主之恩,当以毕生精力报答,表达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又对后主的执政提了几点要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1-07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牛人,后来死了,死之前写了一篇文章叫出师表,也称“出师不要”,可能说话快了点大家把“不要”听成“表”了
第3个回答  2006-11-06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这篇文章表现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托孤重臣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希望,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智谋出众,治国有方,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是统治者们最想看到的。《出师表》把这两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遂得以流传千古
第4个回答  2006-11-06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