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假信息对中学生的危害(1000以上)

急急急急急......谢谢啦

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成为社会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它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改变政府的组织架构和国家体制,成为推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据本人对我校四、五、六年级上网学生的调查,约有72%的人上网玩游戏,18%的人上网聊天,5%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由于中小学生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追求娱乐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络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正好满足了中小学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加之中小学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中小学生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倾情于聊天,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不少老师无比的困惑。众多媒体、专家以及各类社会人士对此忧虑万分。以下是我在对本校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结合本校实际和社会动态,对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互联网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引导中小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状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底,中国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35岁以下的互联网络使用者占到了80.8%。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和中小学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说:“相对于印刷媒介或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介来看,互联网络具有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等重要特征。在互联网络中,信息空间向每一个人开放,不再存在绝对权威,每个人都能获得传播与交流的权利。” 然而也就在人们的交流和互动空前开放的同时也隐含着某些放任,对于以往的法律、道德所形成的新的挑战。在形形色色的互联网络信息中,潜伏着各种有毒文化,如具有消极意识形态作用的网络“黑色文化”,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络“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都对中小学生带来各种消极影响。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文化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传统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作为高科技的产物、现代文明的结晶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其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使中小学生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

同时,信息的丰富伴随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中小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中小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有极大影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九省市自治区4845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只有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中小学生上网很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2、互联网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中小学生不道德行为和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在网络中中小学生不需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根据2002年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网上的犯罪层出不穷。电脑空间到处都是新奇的事物,而且新的内容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小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小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3、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由于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这样,全球实际上有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即领土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和虚拟的社会存在。由于现实世界有许多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约束,许多小学生倍感现实的不自由,而虚拟世界里,由于网络发展还未成熟,许多运营还很不规范。所以还没有现实世界的诸多约束,人人都是“自由人”,每个人多可以在电脑平台上“随心所欲”,而不必受现实世界中太多的约束。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许多中小学生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上上瘾综合症。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人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人与人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即使与人交往,个别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家庭和社会对中小学生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也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

二、如何引导中小学生网络活动

净化互联网络空间,在建构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法律建设与伦理建设并举的方针。从一定意义上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是效率和快乐,还是伤害和危险,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互联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把握和使用它。就此而言,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至关重要。针对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状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引导:

1、把法制教育与加强管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观与道德习惯。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更是欲望的感性的动物。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理性事实上还常常无法战胜欲望。尤其是对于处于危险的青春骚乱期、心理还不够成熟、冲动多于理智的中小学生,更需要基本的强制性他律来规范其行为,更需要把法制教育与加强管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法治与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形成的基础和起点。重要的是,加强法治与管理,可为中小学生年营造良好的网上网下成长环境,从而有利于中小学生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良好的道德观念与道德习惯。同时我校构筑了信息海关,拦截危害中小学生的垃圾信息,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同时还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引导中小学生科学理性地使用网络,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

网络以其新奇性、自由性、丰富性、富于挑战性等,极大地满足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形成对中小学生的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给予他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不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他就可能被网络中的的黄色信息、恶作剧行为、攻击行为等所深深吸引,而难于自拔。对此我们设计了每周小知识竞赛、师生辨论,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的技能培训和比赛等活动等,来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此外,同时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保持与中小学生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有意识地且有能力引导中小学生正确上网。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谨慎网上交友

目前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源于对网络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时,我们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此外,我们开展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比赛,鼓励同学们自己制计算机小软件,并把他们在软件在全校公开。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现在网上聊天交友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迷恋网络交友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学生因迷恋上网影响正常的学习,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有的甚至陷于不切实际的网恋而不能自拔。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看待网络,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是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也是网络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任务。

3、正确选择网络信息,规范网络行为、

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判断、检索、选择、核对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我们搜集一些与小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学生们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4、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德”教育相结合

中小学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中小学生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为此我定期开展了师生计论会。即时的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5、对中小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引导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我们应大力为中小学生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能满足中小学生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社交、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有利于其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公德心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使中小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另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中小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最后值得提醒的是,父母、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强烈意识,现在,很多家长还弄不清楚子女玩在线游戏、ICQ、MSN等等是什么东西,但其子女已经沉迷其中。只有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技能,才能减少成年人与中小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对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预期和有效引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4
请问你是写作文么?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已成为传播虚假信息的主通道。目前,网络虚假信息已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各个

领域,在给人们带来精神损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更有甚者,一些境外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蓄意制造谣言和

矛盾。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网络虚假信息危害之重,当其泛滥之势却并没有被遏制。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虚假信息的现状,以期提出一些行

之有效的针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治理途径。

二、 网络虚假信息特点分析

和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虚假信息相比,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具有如下特点:

(一)信息发布主体泛化,分散。传统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的信息发布者都必须具有一定得资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虚假信息的出现。但

是,互联网的出现却颠覆了只有一部分人才能发布信息的传统,人们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以BBS以代表的网络媒体为受众交流提供了广

阔的平台。它是人们之间通过网络构成了网际关系,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促进了网络社会系统的形成。而网络身份的模糊性和信息发布者的

匿名性有利于信息发布者逃脱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为所欲为,言说欲言”,这也是造成网上虚假信息泛滥的原因之一。”【1】

(二)信息发布成本低,渠道多。在网上发布信息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信息发布者不需要核实身份,网民可以通过电子论坛BBS、邮件、聊天

室等多种手段来发布信息。网络具有“信息发布完全开放”的特性。这样一种开放性的平台,也为一些不实信息或恶意消息提供了方便、快捷

的传播途径。【2】

(三)传播速度惊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不仅容量大,而且传播速度也非常快。虚假新闻一旦搭上网络的快车便会变得肆无忌惮。【3

】例如,在2008年1月的“国标馒头”事件中,据粗略统计,在《华商晨报》发布假新闻的当天,约有120家网站转载,其中包括一些主要的门

户网站。【4】

三、我国网络虚假信息现状

我国的网络虚假信息呈泛滥之势,虚假新闻时有出现,虚假广告更是随处可见。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的原因有:

(一)信息源多元,难以从源头上遏制。网络媒介的信息出口很多:传统新闻媒体开办的新闻网站,比如新华网、人民网;综合性商业网站,

如淘宝网;一些组织或个人的网站等。传统媒体所办的网站相对比较规范,而一些商业网站或个人网站则往往利用发布虚假信息来吸引眼球或

者谋取利益,而这些网站种类繁多,给监管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 我国网络虚假信息的立法相对滞后,也使得虚假信息有了可乘之机。

1、相关法律法规正在完善,但尚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网络的法律。199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

规定》,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网络法规。随后,我国相继还出台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

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数十个法规,但这些都只是一些管理型的部门规章,并没有一部完整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廖仁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目前已经出台的网络法规尚存在等级低、效力有限、使用上有立法空白等弊端,而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很多新

问题亟待法律界定。
2、多头管理,网络的管理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脱节的现象比较多。从目前实际运作来看,信息产业办管接入,国务院新闻办管内容,公

安管处罚。除了开展专项治理,三家成立一个联合机构外(如开展打击淫秽黄色专项治理),平时开展常规性的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5

】网络信息的内容可能涉及到教育、文化、卫生等许多方面,就有相应的部门来管理,实际上,在这种头管理的情况下,管理中各部门的利益

色彩浓厚,就会造成名为齐抓共管实际齐抓不管。

四、网络最早发源地美国的网络立法现状

网络最早发源地为美国,美国网络传播内容的管理,在立法层面上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成为美国网络管理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保障。

美国的关于网络的信息法规,其涉及面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和广泛,既有针对因特网的宏观的整体规范,也有微观的具体规定,其中囊括了行业

进入规则、电话通信规则、数据保护规则、消费者保护规则、版权保护规则、诽谤和色情作品抑制规则、反欺诈与误传法规等方方面面。这些

法规主要包括:《1977年联邦计算机系统保护法案》、《1984年伪装进入设施和计算机欺诈及滥用法》、《1986年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

《1987年计算机安全法》、《1990年电子通信秘密法》和《中小企业计算机安全、教育及培训法》、《1991年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法案》、

《1994年计算机滥用法修正案》、《1995年数字签名法》(犹他州)、《1996年电信法》、《1996年全球电子商务框架》、《1997年域名注册

规则》、《1999年统一电子交易法》等等。
美国网络立法的特点:对于因特网的有关立法有一定的传承性,一般是根据已有法律的相关条款,结合美国当前因特网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而进行引申发展,确立新的关于因特网的条文和法案。美国政府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其政策立法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发展,保持了其网

络法规政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稳中求进,从而建立起这种在目前的世界各个国家中显得较为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保证了互联网络正常、持

续的成长。譬如,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中的许多规则就是沿用美国《统一商法典》或其他法律的。【6】

五、我国网络虚假信息规制途径

我国在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途径选择上,可以借鉴国外反垃圾、虚假信息规制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一)加快相关立法。在法律层面上,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和

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7】在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网络法为核心的,由基本法的相关内容为配套的,由行政法规和行政规

章作补充的,由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作为法律实施说明的完整网络立法体系。

(二)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负责接受投诉、进行调查及实施处罚。美国等国家都建有专门的通讯管理委员会负责互联网产业的政策制定和管

理。我国也需要理顺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问题。

(三)在网络立法没有出台之前,可以在现有的相关法律上补充新条款。比如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中加入一些新的条款,使其更

细化,更适用于网络时代的实际问题。

(四)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联动监管机制。鼓励受众积极举报造假者,对网络假新闻采取公益诉讼。同时,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对网上进行

正确的舆论引导。【8】

亲可以摘要或者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这些论点和措施比较齐全了
第2个回答  2010-04-24
没办法,有能控制的情绪.没有能控制住的人
第3个回答  2010-04-24
误入歧途!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