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子期的资料

他的身份是什么?

  钟子期雕像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钟子期的事迹见于《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等书,说明他是确凿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他又称钟期,春秋时楚人,是奔牛钟村的一位樵夫,他精于音律,音乐素养极深。

  奔牛一带地区本属楚国,后来属归勾吴,所以奔牛作为春秋楚地的时限,仅限于春秋初期的百年左右的时间。而季札则是春秋晚期的人,所以钟子期的存在早于季札。

  至于钟子期是否具备“文化名人”的资格,且看历史的记载。他的事迹是与当时的大音乐家伯牙连在一起的。伯牙是楚人,鼓琴高手。但伯牙的高超琴艺一直没有遇到过“知音”——赏析他琴艺的知心人,故而一直深以为憾。

  伯牙是晋国的官吏。一次,他回楚国探亲,船泊在一座小桥边过夜。这天刚好是中秋,月照荒村,山水清悠,激起了他的雅兴,便在船头抚奏起了“高山流水”的琴曲。

  当他弹到曲意在高山时,岸上树影中传来了喝彩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他弹到曲意在流水时,溪边的喝彩声又起: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喜出望外,久候不至的旷世知音,竟在这荒村中!他忙请钟子期出来,二人相见恨晚,谈笑甚洽,订为生死之交。约定伯牙回程时再来切磋琴艺。

  不料伯牙再来时,子期已经病故。伯牙万分悲恸,痛感世上再无知音者了,便扯断琴弦,把琴砸坏,丢入溪中,终身不再弹琴。

  从此,人们便把了解自己特长和才能的朋友称做知音。对自己的知心、知己、知交,也雅称为知音。

  伯牙喜遇知音的那座小桥,后人称作伯牙桥,遗址就在沪宁铁路奔牛站附近。桥下小溪就叫伯牙溪。溪中出产一种形如古琴的琴鱼。沿溪行数里即是昔年钟村遗址所在。清光绪年间这一带地方修筑铁路,以致渎湮鱼绝。“知音”的发源地渐被人们淡忘。

  钟子期一生未有显赫的成就,而他留下的这一艺坛佳话却足以使他千古流芳。他给人们创造了一个温馨而高雅的文化形象——知音。他作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名人,早已铭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然而,作为常州地区的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领主和开拓者季札,对常州地区的实际影响要大得多。所以季札的常州人文始祖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46402.htm?fr=ala0_1_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2
世人多感佩于伯牙、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传说中子期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稀缺性。然而子期能成为精通琴艺且贵为晋国上大夫的伯牙之知音,并非偶然。
钟子期,名徽,春秋楚国人。他虽为樵夫,却是楚国宫廷琴师钟仪的族人。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感动。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钟仪一族,世代为楚国的宫廷乐师。身为其族人的钟子期,虽然职业是樵夫,焉知其不是厌倦宫廷争斗而隐居山水之间的音乐大家?
另据《吕氏春秋》记载,有天晚上子期听到有人击磬,声音甚是悲伤。天亮之后唤来击磬者问道:“为何你击磬的声音如此悲伤?”击磬者回答说:“我的父亲杀人不 成,自己却送了性命;我的母亲受连累成了官府的奴隶;我也因此为官府击磬。我三年未见母亲。昨日偶然遇见,打算为她赎身,却没有钱财;自身又为官府所有, 因此悲伤。” 子期说:“悲在于心,而不在手,亦不在木石之上。人 感到悲伤,而木石相应,是至为真诚的缘故。”
由此可见,子期不只是古琴的知音,于其他乐器亦如此。放之今日,子期就算不是音乐家,也会是音乐鉴赏家、评论家。
第2个回答  2019-09-29
是个孙子
第3个回答  2010-04-28
[[p';l';
第4个回答  2019-12-04
弟弟都很好华东交大好多好多好多呵护打家劫舍就是就是就是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