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氏起于何时?为什么春秋战国出了公孙起、公孙鞅、公孙衍这么多牛人?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公孙”一族人才辈出?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在国内的称谓颇为独特。如《白虎通》所言:“国君在国内被尊称为‘公’,是对他们地位的褒扬。”即使诸侯国爵位各异,如鲁国的侯爵、郑国的伯爵,但国君皆尊称为公,如鲁隐公、郑庄公。这种尊称的传递,使得他们的后代也相应地有了特定的称谓体系。


国君之子被称为“公子”,例如郑庄公的公子忽和公子突,他们的后代则沿用这一传统,孙子辈便称为“公孙”。举子产为例,他的父亲公子发,字子国,子产便以父亲的字为氏,称为公孙侨,又称国侨。春秋时期,公孙敖这一名字则与鲁国的公子庆父有关,他是庆父的儿子,后人因其父字为孟,故而被称为孟孙氏,成为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一。


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原有的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公子、公孙这样的称呼不再严格限定为特定身份的代名词,一些公孙之子开始采用新的姓氏,而“公孙”这一姓氏便由此而来。比如公孙起(实为白起)和公孙衍,他们的身世在《战国策》中有记载,但《史记》中的资料则相对较少,无法详尽探究其“公孙”之称的由来。


公孙鞅,即商鞅,他的出身则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明确记载,他是卫国贵族的庶出公子,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公孙家族可能源自春秋时各国的公族,随着礼崩乐坏,他们以“公孙”为姓,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独特的姓氏文化。


综上所述,公孙氏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单一的姓氏,而是代表了出身高贵的公子和国君之孙的尊称。而到了战国,这一称呼的广泛使用,反映了社会变迁中姓氏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家族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个姓公孙的人,虽然共享同一姓氏,但其先祖的来历却各有不同,犹如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