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君王没啥名气,为何还是选择了削藩?

如题所述

削不削藩与当时的皇帝有没有名气没有太大的关系,削藩是因为当时藩镇割据的状态影响到了朝廷对权力的控制问题。这位没啥名气的皇帝是唐宪宗李纯,等到他继位接手唐朝时,唐朝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已经明显出现了由盛转衰的颓势。

唐宪宗李纯是非常佩服他的祖先李世民等人的,他常常想象着当时在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是如何的辉煌,如何的盛大,对比如今到自己手中的唐朝是如何的衰败。他心中是有宏大理想的,他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挽救唐朝于危局中,于是他冷静清晰的分析了如今的情形。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实力大降,并且朝中已经出现了权力分崩离析的现象。因为安史之乱之后,很多大臣叛乱有功,为了奖励他们,朝廷给他们藩镇。

渐渐的藩镇越来越多,这些大臣们手中握有权力也越来越不好控制,这种情况大大的削弱了皇帝手中的权力。为了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力,也为了稳定大唐江山,唐宪宗李纯制定了削藩的计划。当然了,这个计划实施起来不仅困难而且复杂,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利益问题,那些手中有权力的大臣们不会任李纯宰割的。即使是这样,李纯还是下定决心,强硬进行削藩。在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之后,唐宪宗由于自己的失误,也最终迎来了悲剧。

唐宪宗在位时期十分信任宦官,历代朝廷宦官掌权不是好事,这位唐宪宗最终也没有打破这个魔咒。唐宪宗是被宦官推上了皇位,最终也是被宦官所杀害。唐朝经历了常年的削藩斗争,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个斗争并不彻底,唐朝的运势也没有因此再次变得强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6

这位皇帝是唐宪宗李纯,因为当时的藩镇很是嚣张,基本上已经不听皇帝的话了。唐宪宗李纯登基之后,深深的觉得这样的格局不利于大唐的发展,特别是在拜读了历史之后,他迫切的想要大唐恢复以前的模样,想要恢复大唐之威。

 

大唐为什么要立这么多藩镇?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而且在平叛过程中唐朝廷大封节度使等一系列藩镇,使得全国基本上处于藩镇割据状态。当时的藩镇已经脱离的皇帝的控制了,唐宪宗李纯以先皇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他很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

经过不断的思考,唐宪宗决定削藩,对于不接受削藩的就出兵攻打。他首先对西川节度使刘朋下手,刘朋不接受,就对其开战,刘朋败,唐宪宗的首次削藩获得了胜利,后来他就乘胜追击,在同年对杨惠琳削藩,杨惠琳也是不同意,后来就战败而亡。


而后经过不断的努力,有的藩镇战败,有的藩镇主动交权,到元和十四年,基本上政权又回到了中央所有,各路节度使恢复了向中央重新纳税。唐朝又再次被统一,历史上称之为“元和中兴”。


李纯在取得这些胜利之后也步入了晚年,进取心也变弱了,对于国家的管理也不如年轻时候。并且开始追求长生不老,我们纵观历史,但凡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李纯也不例外,他在年轻的时候重用宦官,晚年因为追求长生不老,脾气暴躁,对于宦官不是责打,就是杀害,这也引起了宦官的不满,最后被宦官陈志宏所杀。

李纯的的削藩算是成功的,至少打压了藩镇的气焰,将政权又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但是晚年确实也是糊涂的,追求长生不老,最终落了个被宦官杀死的结局。

第2个回答  2019-12-16
因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力更是大不如从前,更加危险的情况是,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所以唐宪宗李纯登基以后就积极进行削藩。
第3个回答  2019-12-16
宗采取了不对藩镇姑息的方针,开端用武力削藩,这样使得中心政府的声誉和声威有了很高的提高。宪宗长时间、坚持的对藩镇进行用兵,不由于战局的晦气而抛弃,终究获得了成功,这样很好的冲击了藩镇的嚣张气焰,使得有些藩镇看清了朝廷削藩的决计和威力,终究挑选了归顺。
第4个回答  2019-12-16
为了防止有人吞并它们威胁帝王的统治。那些藩镇虽然面积都不大,但都不是直接接受帝王的统治,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