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墨子与荀子在艺术功能问题上的分歧?

如题所述

1、墨子坚持认为“国有七患”,其中第三患就包括“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正是基于这一点,墨子指出,当国家遭遇凶饥时,“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三,大夫彻县”。

意思是说,危难之际,国君应撤掉鼎食的五分之三,而大夫则不再聆听音乐。有关音乐本身,墨子的看法是:“乐非所以治天下也。”正因为音乐不是用来治理天下的,所以,“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

然而,这种崇俭尚用的功利主义态度却是极端的,根本没有顾及黎民百姓也有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以外的精神需求,因而,在历史上也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2、与墨子针锋相对的则是荀子。他在《乐论》中写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也就是说,人们喜爱音乐,是其内心的需求。

而且,音乐亦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秩序。他进一步指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荀子无疑是将音乐的效果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联系在一起了。

扩展资料:

墨子与荀子无论是对音乐消极的否定还是积极的肯定,都属于围绕着功利主义的观念,忽略了艺术的非功利的特殊意义,同时,也都在夸大音乐的功能。其实,比墨子与荀子的论述更早也显得更为辩证的当属孔子的观念。孔子同样十分精通音乐,在《论语》里,他赞叹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2
墨子和荀子分别代表墨家和儒家学派展开了关于文艺思想的论争,其文艺观的不同体现了政治观念和阶级地位的尖锐对立。墨子坚持"非乐"观点,宣扬文艺无用论,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荀子坚持以乐辅礼、教化世人的"倡乐"观点,宣扬文艺审美功用论,代表地主阶层的长远利益。

艺术到底有没有用。战国时期墨子和荀子就曾经对“乐”作过辨析,墨子对当时社会上的歌舞活动持反对态度,认为歌舞“无用”,浪费人力物力,耗费时间,于社会生产无益,还造成享受的风气,主张禁止并把人力物力用在生产领域;对此,荀子持不同意见,认为歌舞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但可以拉近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放松的一种需要,如果长期缺乏社会反而易出问题,并认为墨子只看重事物的显性用处而忽视隐性用处,是“敝于用而不知文”。对于两人的不同观点,当时和后世普遍认同荀子的。这个辨析意义在于,不同行业“有用”的显性程度不同,有些行业如生产领域很明显,有些行业如艺术领域不明显但重要性不一定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07
荀子反对”非乐”,既有正面的驳斥,又未严格针对墨子提出的问题,而是转而论述音乐的积极意 义.荀子批评”非乐”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反对墨子的”节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