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意思: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全诗赏析』

这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1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意思如下: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渐暖,鸭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尖,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注释:

1、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2、晓:一作“晚”。

3、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4、芦芽:芦苇嫩芽。

5、河豚:一种味道鲜美但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赏析:

这首诗再现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此句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2-22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意思介绍如下: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渐暖,鸭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尖,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注释:

1、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2、晓:一作“晚”。

3、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4、芦芽:芦苇嫩芽。

5、河豚:一种味道鲜美但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赏析:

这首诗再现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此句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8-03

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诗意思是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原文: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更待:再等;再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第4个回答  2023-08-05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苏轼所作。原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句解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

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

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上:指逆江而上。


    【赏析】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实相间的

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

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相关拓展】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