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很多文学作品的人和没读过的人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读过文学作品的人和没读过的有什么区别,其实笔者觉得不到永达这些冷知识的时候,这两者是看不出区别的,当这些知识一旦用到,是真的可以救你于水火的。下面分享几个素材,告诉大家区别在哪里。

故事一:我曾经有一个主管,讲话特别能引经据典,刚进公司的时候觉得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团队合作的问题,他可以直接拿出来一个小故事来跟大家说,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她可以直接用“韩信点兵”的典故来说,你永远不知道和她聊天可以涨多少见识,然而此时作为一个看过这些历史原著的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然而,对于那些不怎么看名著的同事来说,完全听不懂主管在说什么。看过这些名著的人则会偶尔应和主管几句,于是这几个明白领导说什么的同事,得到主管欣赏。

故事二:《红楼梦》当中有一个小片段,是宝玉把宝钗比作杨妃,让宝钗彻底恼了宝玉,说“我倒是可以比杨妃,只是没有一个有能耐的哥哥做杨国忠”,偏巧又遇上黛玉调笑,就直接用“负荆请罪”的典故怼了回去。而作为没有文化的王熙凤,却只能在旁边通过别人脸色,来判断他们几个恼了。这就是区别吧。

大家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总是好的,个人觉得读书不一定读名著,依照个人喜好能有所收获就是好的读书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名著的文学价值,确实比普通小说的造诣要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1

我想说文学阅读,欣赏是一种自发的享受。如果你觉得读近体诗的感觉比看傅立叶变换还痛苦的话那么真的没必要强迫自己。

这种东西确实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恐怕和成功与否的关系也不大。这和踢足球,逛街,旅游一样仅仅是个人爱好。我不觉得热爱文学的人比从不看文学的人高尚或者有莫名其妙的优越。

那么说好处呢?当然有。踢足球还锻炼身体呢。首先是阅历,经验的丰富和补充。人类的经验是不可遗传的,但人类总是重复着同样的成长故事。这就意味着也许你费尽周辙极其纠结地学会的一个道理,几千年前就有人写在了书上。多看看书,多见识下别人的思想和人生,对自己的思维绝对是补充。

其次,文学,也当然包括艺术,会提高人审美的层次。

    审美,是人生重要的内容(不同意的可以略过。。)。比如同样是看月色,同样是感受美,有人就能欣赏为“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另一些人却只能“直抒胸臆”感慨:“今天的月亮真他妈圆”。

这就是审美层次的差距。

第2个回答  2017-11-01

说来惭愧,其实我读书很少,文学作品更少,而且我是理论狗,不是文本狗。

简答一下,仅提供一个视角: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极品,其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意思是说:深情与豁达能够同时并存。以诗为例:西方抒情倾向于“激情”;东方抒情倾向于“温情”。前者,谓之“极端情感的自发流泻”(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后者,谓之“发而能止、之而能持、纵而能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一言以蔽之,曰“分寸”。“分寸”谓何?举个例子,简单感受一下: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黑体字部分,大概是说,苏轼在路上走着,忽然听墙的另一边传来一位少女仿若清川碎石般澈甜的笑声,于是他踮起脚尖,偷偷地往墙里窥视,想看看这位少女美丽的容颜。可是少女发现有人在偷看自己,于是跑掉了,笑声越来越远,直至听它不到。然后苏轼有些懊丧地摸摸鼻子,觉得自己蛮多情的,对方又蛮无情的,于是自我解嘲般写下这首调侃自己的词。

蒋勋在分析这首词的时候说: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格调。他不侮辱自己,也不侮辱对方。在情感的多情与无情当中,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替对方设想。但是苏轼没有,他觉得,没办法啊,“墙里秋千墙外道”是一个现状,无可奈何,一如人生嘛。人们常说,心动常常带来危险。当你听到“墙里佳人笑”的时候,你心动了,想要越过这堵墙。

可当你越过这堵墙的时候,“笑渐不闻声渐悄”,深情的载体消失掉了,所以你只好调侃自己说,我不该逾越这个分寸。稍微再向纵深处滑进:苏轼二十岁时和爸爸、弟弟一同参加考试,顿时惊动朝野。欧阳修非常欣赏他,觉得他是考生中最优秀的那个,可是不敢给他第一名,因为怕他得意忘形,于是给了他第二名。但是苏轼那时候不懂,对有些人来说,一个极为有才的人站在那里,仅仅站在那里,就已经构成一种威胁。你写文章好容易,别人写文章好难,所以你其实一直在默默地伤害别人而不自觉。所以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前一直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每次做官都被派到最不好的地方,为什么我这么有才却不被皇帝看重。可是,有才为什么一定要被看重?

当一个人有朝一日能够明白“墙里秋千墙外道”的分寸,能够理解有才与无才在这世间并存的意义,他的生命会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境界,他会拥有更大的包容与豁达。

第3个回答  2017-11-01

大概快十年前在一本翻译文学的序中读到,“文字工作者大多都是以掏空自己甚至毁灭自己来创造精神财富”。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大部分爱读书的人,对人性的理解抑或尊重宽容度可谓“海纳百川”,总能将心比心到难以估量的程度;但同时对个性的认同度异常执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会被发现、理解、忽略、误会或轻蔑,越了解人性的多样性,就越看重有趣的个性,并珍惜瞬间的共性。读书所传递的各类价值观与经历让人从低介入状态时自动容纳多种情状,在形成价值观时变得广博不偏颇;而对于“体系”一词,他们大多亲身经历并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练就火眼金睛。他们懂得“和而不同”,但更懂得何为“非我族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8-02
文学越读思维越僵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