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符合真正的历史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9-26

仅此历史角度来说几个大的bug:
1.商鞅谋反是是史实,虽说是自保为主,但是的确跟秦军战斗过。在战斗中被杀,后来车裂的只是他的尸体。并非书中和影视中的甘愿伏法。
2.樗里疾是孝公之子,秦国公族。并非山野村夫。同样的还有所谓孟西白三将,并非姓孟西白。秦王也不姓赢。等等类似太多。
3.官职爵位混乱。商鞅初封左庶长,仅仅只是高级爵位的门槛,低于右庶长等等爵位。并不是书中所表现的位高权重。
4.苏秦张仪并非同时代人。公子昂不是白痴。也曾事秦。四公子从未一起谋事。
5,六国分秦不是史实。
暂时说这些,太多了。

第2个回答  2017-09-28

编剧是聪明的,因为春秋战国的历史资料,本就不少空白之处,大可以做文章,也有不少各家史料自相矛盾的地方,择其一家也说得过去。
同时,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编剧对原著和史料的“再改造”,目的是为了让内容更紧凑、冲突更集中。所以,编剧要在前十集大力塑造孟尝君、苏秦、齐湣王、楚怀王等角色,将戏剧冲突集中在他们和秦国一派中,甚至为此淡化春申君、田轸、鲁仲连等角色的存在感。
比如对孟尝君的塑造。“鸡鸣狗盗”、“与齐王不和”、“薛公入秦”、“联军攻入函谷关”等都有史料依据,至于孟尝君是否是圆滑之徒,是否真的是公报私仇才联军攻秦,又是否将落魄的楚怀王打发回秦国以“师出有名”,由于这些涉及到人物的心理,又有史料空白之处,创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揣摩和加工也无可厚非。

第3个回答  2017-09-26

秦国的发展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恐慌,再也不敢小觑曾被它们当作夷狄之邦的秦国,于是,纵横捭阖、唇枪舌剑的纵横家们登上了历史舞台。

苏秦主张并笃行合纵攻秦之策,不仅担任纵约长,而且身佩六国相印。与苏秦齐名的张仪为秦国提出了连横的主张,为了瓦解齐楚联盟,张仪不惜利用欺骗的手段,后来秦国运用张仪的连横之术逐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行动。

范雎为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政策,即近的攻打,远的交好,像蚕吃桑叶一样,先吃嘴边的,再向旁边吃,最后把整个桑叶吃光吃尽。这一战略方针为秦国历代君主所用。秦王政采纳李斯和尉缭的意见,厚赂六国豪臣,以乱其谋,同时任用姚贾以金钱离间六国的关系,任用顿弱网罗人才,离间别国的君臣。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扫天下的伟大惨烈战争开始了。 秦军先由弱小的国家下手,第一个锁定了睡榻之旁的韩国,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颍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 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长平之战时,秦军用计散布谣言,使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导致赵军四十万被俘之后被坑杀,赵国主力彼时已经损失殆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结果李牧被赵王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

第4个回答  2017-11-11
大秦帝国是小说让人了解秦国发家史,其中“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传递了作者的思想,且与新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相符合。至于三部电视剧,除第一部称的起与三国演义经典外,二三部只是挂了大秦帝国的名字,虽然优秀,但达不到经典。
第5个回答  2017-10-02
首先,苏秦在第三部里太“年轻”,史记说苏秦死后,张仪利用各国的矛盾,逐国游说,瓦解了六国联盟;而剧里却写张仪先死于苏秦,明显与历史不符;
其次,剧里描绘阏与之战时,旁白说:《史记-秦本纪》载:某年月日,……,丧师八万。实际上《史记》并没有明确记载阏与之战秦军的伤亡人数,导演此举是为了突出阏与之战对秦国的巨大伤害,事实上,阏与之战几乎使秦国政治崩溃。
《大秦帝国》总体上是一部“正历史剧”,不过细节上仍有瑕疵。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