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杜甫是否真的有政治才华

如题所述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文人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诗才很高,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文豪,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他在文学上的名气和贡献相比,杜审言的政治生涯则乏善可陈。杜审言自诩才能过人,为人高傲,因此被众人忌恨。因为他与同僚不睦而遭到诬陷,他13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刺杀仇家,也因此被当场杀死。虽然杜并之后被追认为大孝子,但杜审言总让人感觉坑了儿子。在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乱政的时候,杜审言与二者相勾结,后来还因此被流放,可见他的政治节操也是值得商榷的。关于杜审言的生平事迹大家可以自行度娘。总之,杜审言因文采而被赏识,但看不出有什么过人的政治才干,还有政治污点。

杜审言的很多特点都被杜甫所继承,杜甫也很以自己的祖父为荣,写过“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等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父的推崇之情。杜甫从小就展现出了自己不凡的文学才能,“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也受到了良好的传统儒家教育,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夸赞,自己也怀抱很伟大的政治理想。正如: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又如: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壮游》
杜甫在青少年的时期虽然有意识地想要进入官场,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求官之路并不顺利。他在第一次科举失败后继续自己“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壮游》)的漫游生活。一是因为盛唐时代在年轻士人中盛行漫游之风;二是因为当时的科举仕进都离不开交游干谒来结识权贵、提高知名度;三是因为漫游生活可以派遣科举失败的苦闷,同时可以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过30的杜甫在长安蹉跎岁月、求官不得,再加之第二次科举失败(李林甫为显示“野无遗贤”而此科无一人中举)高傲的杜甫也只能为了生计而底下高贵的头颅,四处干谒,正如他自己所言: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毫无疑问,无论是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为了保住“奉儒守官”家族最后的颜面,还是为了活命养家,杜甫都急需在朝廷中谋得一个职位,领取一份俸禄。可是,参加科举考试,乞求名流权贵汲引举荐,能想的办法都已经想尽,能走的门路都已经走完,杜甫的功名利禄之途,已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几年过后,命运总算给了穷困潦倒的杜甫一次机会。他向朝廷进献“三大礼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被招入集贤院让宰相亲自试验他的文章水平。他在诗中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的杜甫看来,自己恐怕就要一飞冲天了。然而结果并没有他想象得那样好。他最终只被授予了河西县尉(九品)的小官职,在他自己的坚持下,换成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从八品下),是一个负责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一年,他已经44岁了。

在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中,杜甫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政治气节而不是政治能力,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逃脱叛军的囚禁,远行千里来到唐肃宗所在的凤翔(今陕西凤翔),君臣见面时,他已是狼狈不堪,“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正在用人之际的唐肃宗很感动,授予他左拾遗(从八品上)的官职,顾名思义,就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算是一个谏官,然而这个提拔也小的可怜。

在这之前杜甫都没有展示出任何政治才干,能分析杜甫实际政治才干的事件可能就只有接下来发生的“房琯事件”了。

房琯是在肃宗即位后被玄宗派往灵武正式册封肃宗为皇帝的使节之一,房琯时任文部(即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达成都后,又加银青光禄大夫),官居宰相。房琯见到肃宗后,陈述玄宗让位之意,并提及当前形势,言辞慷慨。唐肃宗认为房琯素有盛名,对他倾心相待。房琯也自负才华,以天下兴复为己任,对行在(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指流亡朝廷)政务进行决断。

随后,房琯上表肃宗,请求亲自率军收复两京。唐肃宗便任命他为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让他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一同征讨叛军,并同意他自己选择幕僚,给予他极大的信任。房琯本人也信心十足,将全部军务委托给书生出身的李揖、刘秩,并道:“叛军的曳落河骑兵虽强,但怎能敌得过我的谋士刘秩。”

可惜战争的现实并不像房琯想象的那么乐观,在遭遇敌军后,他“创造性地”采用春秋时期车战之法,以牛车两千乘进攻,命马步军护卫。叛军顺着风势,扬尘纵火。唐军人畜相杂,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随后唐军又接连遭遇大败,整场战役史称“陈涛斜战役”。房琯逃回行在,向唐肃宗肉袒请罪。唐肃宗饶恕了他的罪责,仍像以前一样待他,让他招集散溃的士兵,再图进取。

这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来见。肃宗问他说:“朕准备让房琯代理国政,如何?”贺兰进明说:“当今正是大唐中兴的时候,应当用有实际才能的人。然而房琯这个人性格疏阔,夸夸其谈,不是堪当宰相的人选。”,肃宗渐渐开始不信任房琯,再加上房琯的琴师董庭兰被人弹劾收受贿赂。两件事一综合,肃宗下令贬去房琯的宰相之职。

房琯与杜甫交厚,面对好友被贬的局面,杜甫自然不能够坐视不理,行使自己“左拾遗”的职责,上疏救房琯,他提出了“罪细,不宜免大臣”的说法,希望帮助房琯脱罪,触怒了肃宗。好在宰相张镐为杜甫求情,才让杜甫免去了责罚。

本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可以告一段落了。杜甫偏偏不依不饶。他向肃宗上疏,表面上是请罪,语言中却讽刺肃宗贬斥房琯的行为。忍无可忍的唐肃宗从此疏远杜甫,诗人的政治道路也就此走向了终结。

这个事情在后世为杜甫搏来了众多的同情,认为他直言敢谏,这次被疏远属于“因言获罪”,但事实上,杜甫的被疏远,显露出了他在政治才能上的匮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5
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不一样,政治是黑暗的,所以有政治才能的人首先要心黑,厚黑学要学得好才行,也就是说在政治上要善斗,让自己站稳脚跟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搞治理,不然两下被人扫出朝堂,再大的本领也没用,英雄无用武之力呀,真正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而杜甫科考那么多次,名气那么大,却一直没中举,和才能没关系,关键是政治渠道不通,为人性格过于刚硬,这样的性格应该说是政治白痴,而不是政治人才。
第2个回答  2017-09-25
个人觉得其政治才能有限,其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也进入了官场,但最终难有作为。我认为不能完全怪进士科考试,仕途的路在唐代很广的,唐代很多宰相也并非进士出身。在那个年代所谓的政治才能在我看来有政治权谋能力,财政管理能力,刑审能力,地方治理,甚至包括军政管理才能,好像杜甫都不是太擅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