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问题

阅读材料:
1004年12月,“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先例),宜许之。'”

请回答:
1.材料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帝”为何人?

2.“帝”是怎样看待这一事件的?

3.“请盟”的最终结果如何?你对其内容作何评价?

1.澶渊之盟、宋真宗赵恒
2。辽国如果想要各地,真宗会与敌人决战;如果对方想要财物,可以仿照汉朝赐匈奴财物的先例,此辽国财物。
3.宋辽双方缔结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轶,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另辽方撤军时,宋军不得沿途进行邀击。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真宗本来御驾亲征的意图也就此作罢。但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让他下了决心,亲临战阵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币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宋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北宋幽燕地区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西夏)。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弊端: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统治集团“忘战去兵”,“武备皆废”,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内部斗争加剧,宋王室又重现一片歌舞升平,不知居安思危。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05
澶渊之盟,宋真宗
第2个回答  2010-04-05
第3个回答  2010-04-06
1.材料叙述的是澶渊之盟,帝指宋真宗赵恒
2.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赵恒当时也是被半逼迫来到前线,如果能与契丹签订停战协议自然是乐见其成的。但是在赵恒看来,盟约是契丹向宋称臣,“货财”是一种赠与、支援和奖励,宋主将此盟约同汉代单于服汉相提并论,在我们看来大约也是种自我安慰,可是至少在表面上大宋子民都是如此看待的。
3.签订盟约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史称“澶渊之盟”。
评价:在我们后人看来,澶渊之盟中为和平所付出的代价比之战争和迁都要低廉的多,毕竟“岁币”只占宋朝政府收入之一小部分,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和平的表象进而走向宋朝的高峰,“澶渊之盟”的意义不可谓不大。
可是放在当时的社会,以当事人的身份来看,“澶渊之盟”是汉民族的耻辱。中国历史中,从未有一个统一天下的帝国如此卑躬屈膝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人口少的边区国家进贡,此例一开,辽、西夏、金不时以武力相逼以获得更多的利益。经济上的富足、文学的灿烂无法掩盖宋朝军事贫弱的事实。所以军事力量的强大才是显示国富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后面好像扯得有点远了,o(∩_∩)o...

参考资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