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秦汉时期的中央决策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显示出那些优越性?

唐朝对秦汉时期的中央决策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显示出那些优越性

秦汉时期国家决策的特点和影响:政治上,汉承秦制,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步形成和得到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得到继承和发展。经济上,手工业、农业等得到大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文化上,科学技术、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得到正统统治地位唐代中央决策制度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及职能

1、中书省的发展变迁及职能

中书省始置于三国魏。东汉末年,曹操以魏王身份执政时,在王府中设秘书令掌机要。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令,为中书省长官,独立为署,典章机密,撰拟诏敕。唐武德初称为内史省,三年(620年)改为中书省。隋唐五代时中书省的主要工作是草拟诏令,负责具体起草工作的主要是中书舍人。除起草诏令之外,唐代中书舍人还有参议表章、佐宰相判案的职责。

安史之乱以后,中书舍人参政议政的权力受到削弱,而且自翰林学士掌领“内命”之后,“外命”又常被其他官员所控制,政事堂五房的设立也大大削弱了中书舍人的权力。 2、门下省的发展变迁及职能

所谓门下,即指黄门之下,因秦汉时惯以黄色涂饰宫门,故有是称。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在汉代本来只负责料理皇帝的日常生活事务,后渐受重用,掌侍从规谏。门下省掌封驳,负责审核诏令,长官为侍中(隋为纳言)。"封"指封还诏书,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送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才能发出。(门下省掌管印玺),门下省若认为中书省起草的诏令不妥,可以封还中书省,要求重拟。“驳”指驳回章奏,对于尚书省呈上的各官奏章,门下省若发现问题,就可以驳回尚书省。所以,门下省和尚书省一样,对于朝廷的决策正确与否有重要影响。 3、尚书省的发展变迁及职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3
1.中央集权的政体趋于完善隋唐时期的三省为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中书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门下省负责上行文书奏案的审读,中书诏敕有不便者可驳正封还。尚书省则主要负责国家各种政令的贯彻执行。此外,还设立了分掌具体事务的机构九寺三监(或五监)。唐代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以国子、将作、少府为三监(或加军器、都水为五监)。三省六部和九寺五监的设立把国家政务机关与事务机关分开了,皇家事务则统归事务机关处理。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政体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在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奠定了总体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隋唐时期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影响后世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使职、差遣的广泛设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疆域扩大,三省六部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增长的政务的需要,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大量设置临时性的使职,出现了官职分离的现象。后来,有些临时性的使职成为固定职官,有些使职一经产生便终世长存。开元时设立节度使、采访使,始有坐而为使者,玄宗、肃宗时期使职名号繁多,至数十种。使职由皇帝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任命,向皇帝负责,不受尚书各部管辖。使职的广泛设置突破了唐初以来尚书省总理政务的格局,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地方行政机构由两级制变为三级制,最终是在唐代完成的。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废郡改州,实行郡县两级制。唐初,承袭隋制仍为州县两级。但地方政府两级体系不便于管理中国这样辽阔的疆域。贞观元年(627),唐廷一方面下令并省州县,一方面又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临时派遣中央或地方官员兼任大使去进行巡察。鉴于十道监察区域过大,巡察不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将十道正式分为十五道,并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道”从此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道、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形成,并一直为后世沿用。地方行政三级制的建立,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04
唐代中央决策制度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及职能 1、中书省的发展变迁及职能 中书省始置于三国魏。东汉末年,曹操以魏王身份执政时,在王府中设秘书令掌机要。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令,为中书省长官,独立为署,典章机密,撰拟诏敕。唐武德初称为内史省,三年(620年)改为中书省。隋唐五代时中书省的主要工作是草拟诏令,负责具体起草工作的主要是中书舍人。除起草诏令之外,唐代中书舍人还有参议表章、佐宰相判案的职责。 安史之乱以后,中书舍人参政议政的权力受到削弱,而且自翰林学士掌领“内命”之后,“外命”又常被其他官员所控制,政事堂五房的设立也大大削弱了中书舍人的权力。 2、门下省的发展变迁及职能 所谓门下,即指黄门之下,因秦汉时惯以黄色涂饰宫门,故有是称。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在汉代本来只负责料理皇帝的日常生活事务,后渐受重用,掌侍从规谏。门下省掌封驳,负责审核诏令,长官为侍中(隋为纳言)。"封"指封还诏书,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要送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才能发出。(门下省掌管印玺),门下省若认为中书省起草的诏令不妥,可以封还中书省,要求重拟。“驳”指驳回章奏,对于尚书省呈上的各官奏章,门下省若发现问题,就可以驳回尚书省。所以,门下省和尚书省一样,对于朝廷的决策正确与否有重要影响。 3、尚书省的发展变迁及职能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已完全脱离少府,成为独立机构,并更名为尚书省,掌行政。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为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因李世民在武德时曾担任过尚书令,此职后不再授人,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长官。尚书省总揽政务,机构庞大,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司诸务。 二、唐代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 唐代中央决策,依据其不同的需要,由高到低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御前决策会议、宰相决策会议、百官决策会议。 (一)、御前决策会议 御前决策会议由皇帝主持,会见的时间、场所和参加的人员都有所不同,在这些会见中,除某些礼仪性质的朝会外,通常都要讨论政事和进行决策。 每月初一、十五谓之朔望,也要举行较大的朝会,唐制“朔望日,御宣政殿见群臣,谓之大朝。”①在朝会上群臣可向皇帝奏事。后来玄宗认为朔望为太庙荐食之日,正衙御朝有失思敬之心,于是改在便殿——紫宸殿举行,并规定朔望日百官不奏事,于是朔望朝参便成为礼仪性的朝会。在紫宸殿举行的朝会并非九品以上官都能进入正殿,《石林燕语》卷2说:“唐正衙日见群臣,……其后不御正衙,紫宸所见惟大臣及内诸司。”可见能进正殿者只有高级官员和宦官。太和初,朔望朝参时又允许宰相在百官退出后奏事。“凡紫宸坐朝,众寮既退,宰臣复进奏事。”②可见朔望参有时亦有部分决策会议的功能。 唐代正式的御前决策会议称为正衙朝参,亦称常参。唐制,常参的地点在宣政殿或含元殿,参加的官员多为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会议主要是就军国大事和百官奏议进行决策。常参会议在唐前期中央政权的决策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常参会议经常不能按时举行、会议时间长、参加人数多、保密性差等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唐高宗时,为不使会议时间拖得过长,规定“临朝不决事,有司所奏,辞见而已。”③代宗时更规定“紫宸听朝,常限三人奏事。
第3个回答  2021-03-03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互相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三公: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图籍奏章,监察百官,辅助丞相处理事务

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设郡县,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

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1)有利于封建文化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建立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环境的恶化

对世界: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汉朝政治制度

1.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

中央: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地方:(1)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2)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唐代制度,在下有科举制,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尚书省,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项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
唐朝制度并不是凭空设计的产物,至少有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北周。

第一个来源:“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第二个来源:“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

第三个来源:
“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旧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朝继汉朝之后,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鼎盛局面。

“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同上)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值此鼎盛时期,尤其是前期,唐朝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在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石。

在治国理政方面,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其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一派升平景象,“两治”的成就皆超迈西汉“文景之治”。
第4个回答  2021-03-03
唐代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制
影响: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 避免了群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一、唐朝最终结束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
秦汉以来皇帝也要依靠官僚来进行统治,但是在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和国家事务还没有分开。汉代九卿中,太常、光禄、卫尉、太仆等寺都是掌管皇帝或皇家事务的。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皇权本身,也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西汉初年是功臣集团,西汉末年是外戚,再后就是世家大族和士族门阀。皇帝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级官吏。西汉初年,以功臣列侯为相。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布衣公孙弘为相。刘秀依靠豪强大族建立东汉后,虽然还可以不用功臣,但度田也实行不起来。此后,随着豪强大族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世代担任中央高官和地方佐官,并且把持察举。但是这些都还没有形成制度。直到魏晋之际,世家大族利用九品中正制才完成了门阀制度,并在东晋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除了让世家大族世代担任高官,皇帝也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豪强大族或贵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地们的联系。皇后废立也就成了一件重要的国家大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