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创办的新式学堂

如题所述

马礼逊学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北洋水师学堂、新疆俄文馆等。

1、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座传播西学的学校。1839年,由英国人温施娣和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同年11月4日正式开学。西学课程全部采用英文课本,用英语教学。许多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和技术人才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培养出来的。

例如近代改良思想家容闳和中国近代第一位著名西医黄宽,就是马礼逊学堂的高材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到欧美留学的留学生。



2、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3、广州同文馆:

广州同文馆教学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与社会挂钩,注重学用结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经常翻译一些外文电报、文件,高年级学生则开始译书,对译书好的学生加以奖励,而且优先录用。广州同文馆不仅是广州乃至广东历史上最早的外语学校,对广州、广东的社会发展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4、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是中国北方第一所海军学校。在此毕业的学生很多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不少人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有的成为后世名人。如现代女作家冰心之父谢葆璋、民国总统黎元洪,人们熟知的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当年也就读于天津水师学堂。



5、新疆俄文馆:

新疆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1887年,新疆巡抚刘襄勤奏设于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仿京师同文馆章程办理。由翻译桂荣兼任教习,于候补人员中选汉文教习一人,分课授业。1892年呈请立案。1905年裁撤。1908年复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3
如果你的近期,是指近代的意思的话,下面的可以回答你。

外国语性质的学堂,这种学校主要培养翻译人员主要有:
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转为综合性学校),
1863年上海设广方言馆,1864年设立的广州同文馆,
1887年新疆俄文馆,
1888年台湾西学馆,
1893年开设的湖北自强学堂等。

军事学校主要有:
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
1874年设立的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1881年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开设天津武备学堂,
1887年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1890年南京设江南水师学堂,
1896年湖北设立武备学堂等。

技术学堂有:
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成立附设机械学堂,
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驶轮船人才,
1881年天津设立电报学堂,
1882年,上海设电报学堂,
1892年,湖北省矿务局附设采矿工程学堂,
1893年创办天津西医学堂等。
第2个回答  2020-12-25

岳麓山胡子靖墓 叩头校长创办的明德学堂成为辛亥革命摇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在洋务运动初期,国内具有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非常短缺,即使是早期教会学校的毕业生也不能满足人才之需。因此,洋务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人才压力,洋务派只好采取创办新式学堂的方式,培养系统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及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
从1862年开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始,到1900年创办江苏武备学堂为止,30年时间里洋务派共创办了近40所新式学堂。
这些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外国语学堂,主要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第二类是工业技术学堂,主要有福州船政学堂、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工艺学堂、广东实学馆、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第三类是军事学堂,主要有南京陆军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在这些近代新式学堂中,教育内容已涉及到国内旧式学校没有的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

1、洋务教育是近代中国官办教育的开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在内忧外患中产生的洋务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应付日益频繁的外交事物,以及在创办洋务事业过程中对于各种新式人才的需求,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6]因此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从1862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到1890年最后创办江苏武备学堂为止,几十年间洋务运动共创办新式学堂近四十所。主要涉及外语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两大类型,其中京师同文馆和福州船政学堂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两所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洋务学堂的产生,适应了“西学东渐”这一主流趋势,所开设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外国语、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等“西学”课程,成为和封建教育区别的重要标志。洋务学堂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翻译人才、外交人才、海军人才和科技人才,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2、维新学堂:
维新派建立的新式学堂则深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派认为,中国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良,学术落后,所以,变法的根本在于培育人才;人才的兴旺,在于开办学校。主张将教育改革作为变法之本,因而积极倡导新学,当时维新派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尤以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和谭嗣同、黄遵宪等主办的时务学堂影响最大。还有盛宣怀创办的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以及梁启超等人倡议的经正女学,可谓是领风气之先。其他类型的有通艺学堂、浏阳算学馆、绍兴中西学堂等,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了许多新式人才。此外,在百日维新期间,规定将书院改为兼习中西学的新式学堂,省会办的书院为高等学堂,府城办的书院为中等学堂,县城办的书院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资办理的社学、义学等也要一律中西学兼学,将民间祠庙不在祠典者也改为学堂,明令设立京师大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设立对新政期间新式学堂涌现起了效应作用。

3、新政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指出“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7]各地纷纷响应清廷的兴学诏书,新式学堂在新政时期如雨后春笋般获得大发展。据统计,1903年,有新式学堂769所,1904年猛增至4476所,1905年达8277所,[8]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新式学堂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实际进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