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

如题所述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与之一同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学生,其心理思想自然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变化。在德育工作中,只有把握住这些特点和变化,适时转变教育者的观念、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新特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从而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再偷偷摸摸,遮遮掩掩;政治体制改革使得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更加自由、民主,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不仅让人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经受了考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这些社会变化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种种道德困惑,甚至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追答

1、效益观念与拜金主义并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按价值规律办事,人们在经济生活中重视效益,追求效益,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在拿利益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斤斤计较利益的得失;做事注重实效而不贪图虚名。效益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他们在走入社会后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经济效益当成了全部,把追求金钱当成了生活的最高目的,过分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金钱多少论英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2、主体意识增强与个人主义倾向并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被逐渐唤醒和日益增强,现在的学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喜欢张扬个性,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加强调个人权利与利益的实现。这本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少学生对个人、自我的强调已显得不是十分健康,尊重他人、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感缺乏。而且,对个人利益的过分关注,就很容易滑向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甚至会排除道德和伦理价值,走入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泥潭。

3、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
我国的青年学生在长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熏陶下,在政治观念上,积极、健康、向上、认同;在社会热点上,思考多、关注多、忧患多;绝大多数人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持赞同、尊重的观点。但由于我国目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在思想领域里出现多种声音和主张,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困扰着青年学生的道德选择,表现为一些学生道德标准混乱,对是非分辨不清,既慑于传统的道德力量,又不满社会上的道德现状,以至无所适从,知行难以统一。
4、求实务实与漠视理想并存
现在的学生很少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多脚踏实地的行动,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学习、进取;他们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而不太在意精神鼓励。在求实精神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年学生只有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只重现在,不想未来的思想现状。
5、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不满情绪并存
青年学生视野广阔,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十分关注,这是他们关心民族、国家、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表现。然而,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诸如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又让他们怀有不满情绪,对于这些热点、难点问题或装聋作哑或闪烁其辞的态度让他们感到极端失望,而那些空洞说教更让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莫大的逆反心理。

二、转变观念,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针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新特点,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多管齐下,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确立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地位
在以往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把教师自己当成是德育的主体,然而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德性充分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打算”,用完美的品德来要求学生,结果是学生不领老师的情,使德育工作陷入被动之中。
当代青年学生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教师不可能完全代替学生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青年学生必须学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我成长。因此,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地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青年学生品德成长规律,激活学生德性发展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追求高尚目标的意识、愿望、习惯、思维、能力和行为,进而实现学生自觉地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需求,自我拟订发展目标,自我督促、自我节律、自我评估、自我反省、自我警示、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使德育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2、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方面,要把灌输与渗透结合起来。人不可能自发地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及道德意识,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灌输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当然,进行灌输不能采取简单生硬、生吞活剥的办法,我们要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启发引导、平等交流的方式方法进行灌输工作,使我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完整的道德品质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的,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德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实践,这样的德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而且社会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也离不开活生生的道德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还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3、以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向学生实施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四者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彼此关系处理恰当,就会互相促进;处理不当,就会互相妨碍,甚至互相排斥。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智育、体育、美育与德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要发掘本学科的德育内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通过体育运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性,以及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应对激烈竞争不可或缺的品质。
最后,通过美育,在熏陶、感发中对学生的精神起到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在美的体验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与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德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起到的就是灵魂和主导性的作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德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切实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

这么晚还没睡呀 谢谢题主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