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农业生产工具及变革

可以试谈某一种或某几种农业工具的使用情况;
可以试谈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历程;

目前考古发掘中能够确认的脱粒加工农具是杵臼和磨盘。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杵和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都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石磨盘是谷物去壳碎粒的工具,杵臼则兼有脱粒和去壳碎粒的功能,因而杵臼的历史似乎应该更早一些。有些少数民族历史上甚至没有使用过石磨盘,而一直是用杵舂。最原始的就是地臼。如苦聪族人在屋角地上挖一个坑,以兽皮或旧布作垫,用木杵舂砸采集来的谷物。西盟佤族原先并没有木碓,只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用麻布或兽皮垫上,用木棍舂打。也有用布将谷物包起来后用木棍敲打的。海南岛的黎族,解放初期还有不少人把带穗的旱稻放进木臼中,手持木杵舂打,脱粒与去壳同时进行。独龙族人和苦聪族人脱粒小米和稗子时,也是带穗舂的。《续修台湾府志》记载清代高山族加工谷物的情况是:“番无碾米之具,以大木为臼,直木为杵,带穗舂。”可见,将谷物脱粒与加工合而为一的“带穗舂”,是一种相当原始的加工方法。继木臼之后,至少大约在7000年前出现了石杵臼。各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出土了不少石杵臼,其加工谷物的工效当较木杵臼要高。商周时期,石杵臼仍然是主要的加工农具。杵臼一直使用到西汉才有了突破性创造,即发明了利用杠杆原理的踏碓和利用畜力、水力驱动的畜力碓和水碓。但是手工操作的杵臼并未消失,而是长期在农村使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专门用来去壳碎粒的工具是石磨盘,其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采集经济时代。原始的石磨盘只是两块大小不同的天然石块。它的使用方法应该和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石磨盘的方法相同。如云南独龙族的原始石磨谷器叫作“色达”,它由两块未经加工的天然石块组成,一块较大,一般长约50厘米,宽约30多厘米,厚约7厘米。另一块较小,是直径10厘米左右的椭圆形或圆形的鹅卵石。使用时,下置簸箕,大石块放在簸箕上,一端用小木墩或石头垫起,使之倾斜,人跪在簸箕前,把谷粒放在石块上,双手执鹅卵石碾磨,利用石板的倾斜度,使磨碎的谷粒自行落在簸箕上。澳大利亚土著妇女们把采集来的少量种子收拾干净后,就放在由一块大而扁的石头和一块小而圆的石头组成的“碾谷器”上去壳、碾碎,然后再加工成饼子一类食物。从考古材料看,至少在8000年前,石磨盘就已经制作得相当精致了(如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其加工谷物的技术和功效当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石磨盘的去壳和碎粒功能以后向两个方面发展。去壳功能发展为砻和碾,专门用于谷物脱壳。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淮南子�6�1说林训》:“舌之与齿,孰先砻也。”《说文解字》:“砻,*[石+靡]也。从石龙声。”砻的形状如石磨,亦由上下两扇组成。砻盘工作面排有密齿,用于破谷取米。砻有木砻和土砻两种。木砻用木材制成,土砻砻盘是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筐中填以黏土,并镶以竹、木齿。稻谷从上扇的孔眼中倒入,转动上扇的砻盘即可破谷而不损米。考古发现中有关砻的最早资料是江苏省泗洪县重岗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粮食加工图”,上面有妇女推砻的场面。另一种去壳的农具就是碾,目前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魏书�6�1崔亮传》,考古实物最早见于隋墓出土的陶碾模型。碾盛行于唐宋,并出现水碾的加工机械。继承了石磨盘的碎粒功能的旋转型石磨出现于战国时期,在汉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它可将谷物磨成粉末,将小麦磨成面粉,将大豆磨成豆浆,使得中国谷物食用方式由粒食转变为面食,也促进了小麦和大豆的广泛种植。旋转型石磨一直是我国广大农村最重要的加工农具,长期盛行不衰。
谷物在脱粒和去壳之后,需要扬弃谷壳糠秕杂物。最原始的办法当是用手捧口吹,而后才懂得借助风力。云南省西盟佤族在用脚踩手搓脱粒之后,不用簸箕簸扬,而是由一人把谷物从上向下慢慢倾倒,另一人执笋叶扎成的“扇子”左右反复扇动,把秕谷和灰尘扬走。用簸箕来簸扬可能较晚,但《诗经》已有“或舂或揄,或簸或扬”(《大雅�6�1生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大雅�6�1大东》)等诗句。《说文解字》:“簸,扬米去糠也。”说明商周时期已普遍使用,也许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如江南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竹编器,其中说不定就有原始簸箕的残骸。但簸箕簸扬的谷物数量有限,对堆积在晒谷场上的大量谷物就需使用如木锨、木杈、飏篮之类的扬场器具。西汉史游《急就篇》提到:“碓、硙、扇、隤、舂、簸、扬。”已指明簸与扬是两种净谷方法,其使用的器具当也不同。木锨类似木制的铲子,只是更为轻巧(也有用竹制成,称之为竹扬锨)。木杈是一种木制的多齿杈。飏篮则是用竹子编制的,形如簸箕而小一些,前有木舌,后有木柄。庄稼收获之后,在场圃脱粒晒干,再用这些工具铲起谷物迎风掷之,借风力吹走糠秕杂物,可得净谷。我们在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墓的壁画上可以看到持木杈扬场的情景。在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20窟壁画中也可看到用飏篮扬谷的情景。至于使用风扇车来净谷的历史,从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出土的汉代风扇车模型判断,当不会晚于西汉时期。风扇车的发明,标志扬弃糠秕杂物的作业已不再仅凭手工,而是开始采用结构较为复杂的农机具,比之箕播杈扬,“其功多倍”,是一突破性的成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