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重阳>>的诗意

要简练!!!!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金秋时节,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城城南临江楼中小住,重阳节前一天,面对楼对面野外大片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芬的菊花,想到上杭胜利,想到革命前景,诗人豪兴勃发,于重阳日写下这首词。

时下恰值秋冷,西风劲吹,黄叶飘零,反复味伟人之词,笔者认为此词在“写秋”“咏菊”“创格”方面,突破前人,成为绝唱,独步诗坛,历久不衰。

写秋脱尽悲秋窠臼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梦得对自古咏秋之作概括至当。秋之于人,不分性别,不讲国别,“总能引起人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诗人对秋,总是最为敏感,诗歌史上就沉淀出数不尽的“悲秋”名句名篇了。《诗经》里“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散发出浓浓的对秋的唏嘘;屈子低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浅唱“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自此渗进中华诗魂;风骨刚健的建安时代,曹丕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洒脱如李白,秋雨来时,也得感叹“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而一生秋意的杜老夫子只得忿忿“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了;豪放如东坡,开一代壮词,却也苦恼“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秋的萧杀、衰飒契合了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故而咏秋诗多“悲”。而《采桑子·重阳》起句即给人以警醒,春秋更替,物物常新,天“难老”,可人生苦短,韶华易逝,该如何?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建立功业。诗人喜迎重阳,不托怨情,不兴别恨,战地别有风光!上杭赏菊,因为胜利,因为战士的胸怀;“一年一度秋风劲”,劲烈之秋风肃杀之秋气,振奋战士毛泽东的豪气,它以凌厉威猛之势涤荡山河,赋予词以刚健雄劲之美,壮美,大哉!“战地黄花分外香”勾勒出天穹碧寥,西风猎猎,万山苍劲,遍野绽黄,芳菊吐蕊,馨香沁人的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这首战地秋景的颂歌,以伟人胸怀天下的抱负和情怀,去点染壮阔苍劲野菊盎然的秋色秋味,以境界豪迈气势昂扬的词风,扫尽悲秋的陈调,扫尽凄婉的悲吟,犹如艰难岁月里吹响的号角,穿透历史,激发当时和后来。

咏菊唱出激越豪情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花成为意象入诗,始自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之句“朝饮木兰之垂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赋予菊花香草之品性,传达自己不近污秽,不随流俗的高洁志向。而让菊声名大振,则源自陶东篱,“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可算作最早的咏菊诗了,菊花开在秋季,不与百花争春,却凌霜独放,暗合一种士大夫精神向往,陶潜品格高洁,在为人的气节上与菊花十分相似,宁折不弯,故而爱菊成癖,更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境界,使菊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缘,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菊残犹有傲霜枝,自此,咏菊诗多歌咏菊花不随波逐流、不争春斗艳、伴霜而妍、特立的品行。韩琦“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借花喻人,歌颂永守晚节的高尚精神;曾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赞扬了菊花宁死不屈的品格;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对菊花情有独钟的怜爱之情。

古人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雅好,菊花便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强欲登高

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人岑参身逢乱世,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这里菊花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象征安宁和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词人李清照遭逢丧乱,恰遇重阳,虽有菊花伴身,却抒发的是浓愁化不开、人比黄花瘦的悲凉情怀。
而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战士的斗志,和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看到不管环境如何严酷,上杭野外的黄花竞开,馥郁芬芳,自然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黄花”,不是陶家的东篱秋丛,不是避世隐身的无奈寄托,也不是感世伤怀,思远悲客的孤渺残影,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诗人赋予它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用意。战斗的胜利让人心生豪迈,战地的秋光让人精神振奋,战地的黄花又装点了战地的重阳,作者满怀欣悦之情品味重阳的佳景,重阳的战地因此显得更加美丽,战地的黄花也显得异常峭拔,“分外香”写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革命者不叹老怀悲,不蹉跎岁月,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此词以鲜明健峭的风格,天马行空的气势,乐观豪迈的情怀,摆脱咏菊词幽独淡雅的传统意蕴,表现出全新的豪迈劲节的艺术境界和雄奇奔放艺术风格,堪称菊词一绝。

创格彰显伟人情怀
《采桑子·重阳》初发表时,本为: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以此格玩味词意,实为工稳:上片绘景,秋风劲吹,在战士眼里,比春光更助人豪气,比春光更振奋精神,江天万里壮阔;下片写事抒情,人生易老,只争朝夕,喜值重阳,赏遍野秋菊吐蕊,感上杭战斗胜利;因情生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分明一首雄健俊逸的好词。

可伟人胸怀,出人意表,再版时,词上下片已然颠之倒之,而为今日之格。何也?

实耐人寻味,然鸿泥雪爪,终有所踪,研读伟人的胸臆,可悟到一二。从时序上琢磨,前词着落于今,在猎猎秋风中,在寥廓霜天里,虽然物换星移,春去秋来,可天难老,让人似觉岁岁如斯,但今重阳不同往重阳,上杭胜利,让人似觉野菊通人意馨香异于平常,全词浓墨重彩渲染胜利的喜悦与豪迈;而后词着落于未来,岁月催人老,时局尤艰难,出路何在?信心何来?又逢重阳,喜讯传来,战士奋勇,上杭大捷,此景此情,虽是秋光,胜似春景,秋风如战士气势,劲吹不息,放眼望,万里山河,入我心中,“换了人间”的乐观顿生,全词尽情凸显胜利给人的对战胜时艰找到出路的自信和豪迈。从意旨上剖析,前词止于叙事,写出胜利的喜悦,战士的气质,突出艰难岁月里词人的不畏,回答了“胜利时我们在怎么样?”的现实追问;而后词起于叙事,境界更为阔大,气势更为恢宏,让伟人思索革命命运的空间更大,让读者思索伟人的思索的可能更广,突出了胜利给革命者的激励和对未来“主沉浮”的憧憬和自信,回答了“胜利后我们会怎么样”的未来思考。

以此观之,改后的词更厚重,更主观,更给人以革命者的气魄、革命者的坚守、革命者

的壮怀的认知,一句话,上杭胜利,让人感觉毛泽东胸中有一种充沛的向往——“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欢上这首词的终极理由,就是认识到:伟人就是伟人,伟词就是伟词。故而大胆解读,冀望有所获,随心所至,不免失当,读者原宥则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9

第3个回答  2009-07-20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