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镇之祸: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

如题所述

答案: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是利用叛军内部分化之机,倾尽全力才平定这场叛乱。为了对付安史叛军,唐肃宗采取分封新的的节度使镇压叛军,这种政策无非是饮鸩止渴。而后新的藩镇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唐朝已无力削藩。不是不削,而是没有能力。

接下来我们细细说来。

藩镇割据问题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为了方便行事,给地方节度使以较大的权力用来对付叛军。这样的好处在初期不言而喻,唐王朝顺利光复了。然而在平定叛乱之后,地方藩镇问题又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烦。

这些节度使是平定叛乱的功臣,可他们背后的势力又是让皇帝忌惮的存在。毕竟在安史之乱期间,皇帝下放了人事任命权,而这些将领又在地方有足够的军政大权及影响力,可以说是一方诸侯。一旦心生谋逆之心,怕又是一个安禄山。这些唐肃宗心底自然有数,可惜他成事的根本是这些地方将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不得不委曲求全。除了象征性的加强一些管制之外,地方节度使还是有很大的实权。毕竟 朝廷单纯给他们加官进爵,哪里来的手握大权的舒服。

恶性循环,尾大不掉

自此之后,倘若中央政权稳固,这些地方藩镇自然不敢挠朝廷虎须。而一旦中央朝廷声势弱了下去,地方反抗自然开始冒头。一如唐德宗时期,地方威胁中央的问题日趋严重。强硬的德宗决定削藩,坚决收回成德镇的任免权。这不,牵一发而动全身,李惟岳联合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反了。好在朝廷调任有度,形势一片大好。可由于德宗太过激进,严重高估了朝廷的威势,结果王武俊也反了。甚至因为他的判断失误,让本来归顺的幽州节度使朱滔也反水了。最后叛乱四起,连长安都被攻破。

各方掣肘,达到平衡

于是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关系再也单纯不起来了。大家表面和气一团但又囤聚力量相互防备着。因此,在各方角逐之下,一些强大的藩镇渐渐起来。而对于这些实力强大,又不太服从于朝廷的藩镇。中央没有办法消灭掉,于是遏制型的藩镇就出现了。政府在这些强大的节度使的势力范围之外,派遣忠心于朝廷的人,重新组建新的藩镇用于防备和监督这些野心勃勃之辈。可知人知面不知心哪!在权力面前,这些忠于朝廷的藩镇,最终也可能不再俯首称臣,甚至演变成反叛势力。因此,越到后期,这些地方藩镇反而越来越多。

甚至因为有时候朝廷无法约束这些地方节度使,而让他们相互攻伐。为了挑起他们的矛盾,乃至颁布法令,规定他们打下来的地盘可以不用归还朝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了!这些藩镇确实收敛了一些,但是也促使了那些强大藩镇的出现。如唐代宗时期,淄青李正己一度坐拥十五州之地。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兖、郓五州,因自青州徙治郓州,使其子前淄州刺史纳守青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陷入泥潭,回天乏术

唐朝中后期虽说也出了一些中兴之主,一如唐宪宗的“元和削藩”,彻底打服了淮西镇和平卢淄青镇,使得其他节度使不敢生有异心,唐朝迎来中兴之治。可结果呢?还是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经历了穆宗、敬宗的昏治,即使有武宗、宣宗的小治,唐王朝休养生息56年依旧难掩颓势。到王黄之乱时, 藩镇弊端彻底爆发,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最终朱温代唐立梁,大唐王朝正式分裂为多个政权。

浮人结语

藩镇割据,是唐朝加强地方统治,加强皇权的一种措施。但是唐玄宗时期无视这些藩镇做大,而且无视番将安禄山等不法之举。导致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威信下降,严重破坏了中央集权,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慢慢变为东周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1
无能力,为平定叛乱,唐朝只能依赖地方兵力来镇压叛乱,军镇制度被扩展到内陆地区。
第2个回答  2021-01-10
平定了安史之乱之后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当时国家已经财力空虚,已经再没有精力去削藩了。
第3个回答  2021-01-10
当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能力再去削藩!
第4个回答  2021-01-10
刚平定安史之乱唐朝还没有恢复元气,贸然削藩肯定迎来的就是藩王的反叛,所以这个局面一直拖,拖到后面藩王的势力也大了,更加削不了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