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经济基础是怎么奠定的,才能成为了最富裕的朝代?

如题所述

中国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了众多辉煌的时代,有强悍的秦汉,也有富贵的盛唐,明清帝国的广阔疆域也是中国君主集中制的落日余晖。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上,有这样一个朝代让我们难以用好坏来评价,那就是两宋,这样一个在战争上没有过多建树却有着最发达的经济与商业,还有着蓬勃发展文化氛围的帝国,都让我们难以评断其优劣。

而且作为乱世的终结者,北宋的发展是基于广阔的废土之上的,五代时期中国北方的连年战争让中国曾经最富饶的土地变得荒芜,而割据的南朝虽然战事稍少,但是在混乱政治环境下,其经济情况也难有发展。北宋吞灭南方各国的战争也让许多南方城镇的农业生产陷入了停滞之中,农民大量转为流民。在如此差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北宋却快速恢复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并且一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之一,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都城

引言

北宋建国时,中国的国土还没有完全统一,南方还有着南唐等割据势力,而北方也有着辽国以及其傀儡属国北汉的威胁。在如此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北宋的经济生产条件更加糟糕。一是连年的征战对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之前的良田都变成了荒地,而已有的土地由于战事的威胁也难以让这些土地得到稳定的耕种。

人口的流失则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原因,连年的征战让壮年劳动力受到了极大的消耗,而那些没有入伍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争,也纷纷离开家乡,躲藏了起来。这就导致社会上劳动力的缺失。而且南方诸国在长期的割据之后,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南唐以及吴越固然有着不错的发展。然而在后蜀等地则出现了生产力的退步,甚至出现了奴隶制社会的生产方式,地主完全剥夺了佃户的自由。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成为了干扰宋代政府政策制定的因素。


北宋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小农经济

在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体制下,想要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做好农民与土地的结合,无论他们是以自由民的身份还是佃户的身份,总之要让他们有可以稳定耕种的土地,其次就是要提供给他们生产要素,而北宋的经济制度改革就是从以上几个点出发的。

开垦荒地,推广新作物

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因素中,耕种的土地的数量永远是最重要的指标。北宋初年恢复经济的过程中遭遇的最棘手问题就是耕地数量的不足,因此如何恢复耕地的数量成为了最主要的课题。在当时为了扩大耕地的范围,北宋政府出台了两种政策。

其一,就是对于荒地的开垦。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周围饱受战火摧残,曾经的良田都变为废土,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北宋政府采取了营田的方式来进行开垦,当时的北宋采用的是禁军制度,在汴京城周围有着人数众多的禁军将士,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他们便会被组织起来进行垦荒劳作,而开垦出的土地则会交给农民来耕种。凭借着军队的力量,北宋初年京城周围的土地很快就回复了生产。而在非都城的内部地区,北宋的厢军也会参与到营田的劳动之中,这也帮助内部地区开垦了大量耕地。


描绘屯田的浮雕

而在战事频繁的边境地区,由于受到的战争威胁比较大,一般农民不敢长期住在边境,因此对边境的土地,宋朝政府采取了屯田的政策,即由军队负责开垦,开垦后这些土地并不交给政府以及百姓,而是继续由军队耕种,以供养军需。在北宋签订了檀渊之盟后,边境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这些原本的屯田也交还给了来此定居的百姓,宋朝政府直辖的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对于屯田制度,在《宋史》中有如下描述:

“俟期岁间,关南诸泊悉壅阗,即播为稻田。其缘边州军临塘水者,止留城守军士,不烦发兵广戍。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休息民力,以助国经。”


当时的南方主要种植水稻

其二,则是对于贫瘠土地的开发。在北宋之前,中国的南北方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很大的区别,南方以水稻为主,而北方则多种植黍卖、麦、豆子等作物。当时南方有大量土地由于水资源不足难以种植水稻而被废弃,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宋太祖下令让南方地区也开始种植黍、麦等作物,尤其是对生长条件要求较低的豆科作物,更是在南方土地上得到了推广,这就让之前的不适宜种植水稻的荒地变成了良田,而且种植体系的丰富也让中国南方的抗灾能力有所提高,即使遇到大的水患也不至于完全减产,让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对于此事,在《宋会要辑稿》中有如下描述:

“劝民种四种豆,及黍、粟、大麦、荞麦,以备水旱,官给种与之,仍免其税。”

减轻税赋,安抚流民

在五代时期,队政府经济影响最大的不仅仅是战争,更有流民问题。在五代时,由于战争频繁,导致国库空虚,因此各朝政府都加大了税收的额度,在如此高昂的税收下,农民们纷纷破产变为流民。这就导致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想要发展经济,如何让流民们回到田地中生产就是北宋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


北宋流民

为了吸引流民回归生产,北宋政府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南方南唐,吴越等地区,人民主要是由于战争的原因逃到了山林之中,因此只要保证其安定,再给予其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生产的恢复很容易就做到了。因此宋太祖在这些地区发布的政令中,强调了减少十分之三的税额,鼓励人民回归生产。因此人民在战事平息之后也快速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江南一带也迅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中心。

而对于北方,影响耕种的主要问题在于耕地的不足,导致流民们没有足够的土地去生产,而且劳动力的缺乏也让他们难以承担家庭的用度。因此在北方,北宋政府发布了更为亲民的政策,一方面在建国前七年中对于北方农民的税收额度要比南方还低,另一方面,凡是能够开垦荒地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农民,将得到税金全免的优惠。对于此制度,在《宋大诏令集》中有如下记载:

“望广务耕耘,使地无遗利,岁有余粮……自今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北宋农民开荒

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没有了税收压力的流民们迅速回到了曾经的家乡,开始开垦土地。北方的经济秩序得到了回复,北宋迅速摆脱了五代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不足的窘境。

农业技术革新推动发展

在北宋初年,虽然农民们获得了土地并且减轻了税赋压力,但是生产资料的缺乏也让他们的种植效率相对低下。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就是耕牛,不过在经历了五代乱世之后,农民们保有的耕牛数量十分稀少,这对于生产的恢复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当时的河北地区耕牛缺乏最为严重,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北宋政府在其他地区高价收购耕牛,并将其运送到河北,免费租给农民使用。但是河北巨大的耕牛需求显然不是这样就可以满足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发明的农具——踏犁,这是武允成发明的全新农具,在不用耕牛的条件下,犁地能够达到耕牛的一半效率,比起耕要快得多。在这种新农具的帮助下,中国北方的土地耕作终于有效开展了起来。对于这种农具,在《宋会要辑稿》中有这样的评价:

“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耕之功则倍。”


现存的踏犁

另外在北宋初年,印刷术也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政府于是出资印刷了《四时纂要》、《齐民要术》等古代农书,并将其发放给农民以供参考,这对于生产力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语

北宋作为中国第二个乱世的终结者,其相较于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条件是远远不如的,第一是人口的不足,第二则是相比于隋唐,北宋的政治环境更加复杂与不稳定。但是北宋政府却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迅速恢复了国内经济,这不可谓不成功。

北宋恢复经济的手段与之前的朝代相仿,都是通过休养生息,减轻税赋的方法来鼓励人民恢复生产。但是北宋政府对于荒地的开垦程度却是前所未有的,营田屯田政策的实施以及对于农民开荒的鼓励让国内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而且作物的推广也是宋代的独特政策,他打破了中国农业的地理成见,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后就是宋代对于科技成果的重视以及推广,帮助农民们克服了生产资料不足的困境,这虽然不是宋代经济发达的直接原因,但是确实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总而言之,北宋政府解决了五代时期遗留的土地问题才是其经济崛起的真正基础,只有有了土地才能吸引农民,北宋利用军队开垦的手段虽非独创,但是其效果确实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也为之后的封建国家统一开发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并且国家不再限制商业发展,对于商业管控放松。
第2个回答  2020-12-29
北宋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因此他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北宋的商业环境宽松,因此才很富裕。
第3个回答  2020-12-24
因为在宋朝初期赵匡胤非常重视经济发展,所以说最终导致宋朝非常的富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