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对于自己的墓穴要求比较高,这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其实我们经过考古发掘的皇陵很少,也正因如此引发了各种文艺作品对皇陵天马行空的想象,恨不得在地下再建出个紫禁城来。不过,虽然皇陵发掘较少,但是通过各个时代的高级墓葬的发掘,我们还是能部分推测出各个时代皇陵的形制特征的。大葆台1号墓,墓主人身份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燕刺王刘旦之墓(死于公元前80年),有的认为是燕广顷王刘建之墓(死于公元前45年)。

再举几个更晚朝代的例子。其实我觉得唐宋皇陵有时候更明显的是陵园布局、地面建筑和石像生等级之类的方面更体现帝王气象。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墓葬形制规模跟皇陵就更为接近。可以根据上面写的尺寸推想一下规模。宋代皇陵没有经过科学发掘,但其地宫形制也有迹可循。

张士诚之母曹氏墓(1365年),当时张士诚已称吴王。被认为是按照宋陵地宫形制修筑。以及辽皇陵有一座庆陵,从1922年被法国传教士盗掘,1930年被汤佐荣派军队盗掘,然后由日本人主持进行了数次调查发掘,1953年出版了报告。

庆东陵全长21米,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之陵。其实帝王陵寝不过就是各个时代最高等级的墓葬,再怎么着也不会过多地超过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想象可以有,不要太当真,更不要因为想象而去做一夜暴富的梦,或者仿照文艺作品来一次什么惊心动魄的“探险”。

为什么一当上皇帝就要修陵墓呢?这是因为,皇帝和权贵们觉得帝王之死非同小可,必须要隆重安葬,陵寝也要与其 高贵的身份相适应。如果死后再修建陵寝,恐怕来不及,必须提前修好。

当时皇帝将全国给他的供赋分成三份,一份作宗庙祭祀之用,一份供招待宾客之用,剩下的一份就专门用来修建帝陵和购置随葬品。由于修陵规模渐大,用银渐多,专门用来修陵的那一份钱往往不够,常从国库开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对自己的墓穴要求高,这个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信仰与葬俗有关。

首先,从新时期时代中晚期开始,贫富差距产生,阶级出现,随葬品的多寡开始发生变化,往往大祭司、聚落首领等高级贵族的墓葬随葬品、墓葬规格、墓葬位置都明显区别于平民,更不要说奴隶或者人牲。

商代王陵几乎被盗,但不难从殷墟王陵区13座巨大的墓葬坑、和王后妇好墓中丰富的随葬品中窥探一二。



到了汉代,葬俗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基础上,王公贵族大墓层出不穷。更出现了以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为标志的贵族葬俗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的就是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满城汉墓。
但到曹魏时期,传说是因为曹操酷爱摸金,因此这个时期流行的是薄葬。魏晋南北朝轻礼法,厚葬之俗最盛。相墓术很盛行,出现了相墓大师郭璞及其著作《葬经》。

唐朝再次鼎盛,这和其国力密不可分。依山为陵成为主流,地面建有神道享殿等礼仪建筑。

但另一个我国国力空前的时代——元代,却再次施行薄葬。简丧薄葬的习俗,源于蒙古族的特殊传统或说是信仰。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崇尚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这和汉族人自古以来厚葬久丧的讲究排场正好相反。

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他们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

因此下葬时,他们虽然也有仪式,却是非常简单的。
而皇族,特别是皇帝死后和一般的皇族及贵族相比,也只是随葬品多了一些,但一样不会在地面上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物,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来都很简单。

史籍记载了元朝皇帝死后入殓的情形:先将一根粗大的楠木破成两半,再按尸体大小将中间挖空,把尸体放进去后合拢,涂上油漆,用三条黄金箍箍牢,看上去就是一根木头。这一切做完后,也不搞隆重的葬礼,直接把这根楠木秘密送往墓地。 ­

因此忽必烈、成吉思汗等元朝皇帝的墓至今也不知道葬在何处。





明定陵是我国少有已发掘的皇陵之一,为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之一。是明代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皇后的合葬墓。20世纪50年代正式发掘。定陵地宫位于宝城封土正中偏后,朝向和陵宫朝向一致,坐西朝东。地宫由前殿中殿后殿左配殿 右配殿等五座殿堂组成。当仿皇帝生前居住宫殿所建。每殿各有石门,门上有门楼。中殿设精致汉白玉神座三个,每座前设有黄琉璃五贡。五贡前有长明灯,后殿为放置帝后棺椁的地方,地面铺花斑石。正中为汉白玉宝床,宝床正中为万历皇帝棺椁。三棺椁之间空隙放25只木箱,内有各种随葬品。

从以上各个朝代皇陵可以看出,墓葬的规模、对墓穴的要求实际上是和当时的国力、信仰的葬俗有关的。只是说皇陵一定是那个朝代最具代表、最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墓葬。


第2个回答  2019-08-10
有求必应
八字、占卦、风水、择日、取名、法事,另有符咒及开光灵宝恭请。
中国历代皇帝的祖坟风水之谜分析揭秘
2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4 分钟
  古代,陵墓(坟墓)特别是帝王级的陵墓,保护措施相当严格,是不能乱动的。如明、清两朝律例,挖坟掘墓者“斩立决”。不要说挖了,就是进去看看,都可能遭杀头之灾,“挖祖坟”的念头是一丝不能有的。不只如此,还要祭拜、修缮,如在清代,康熙、乾隆下江南路经南京时总不忘去拜谒明孝陵。如今在孝陵享殿前门基址上的“治隆唐宋”碑,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时所题。朱元璋在建了大明王朝,当上皇帝后,同样不忘过去的君王,要一一祭奠,还给汉高祖刘邦专敬了一杯酒;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然是民主时代的文明领袖,依然承继规矩,率众民国大员去祭拜明孝陵。

  帝王陵一向是神秘的,属“禁地”,连陵区周边的围墙都是靠不得的,牛羊也不会让放。中国帝王陵的选址到底神不神呢,其实不神,差不多都离不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即“龙、穴、砂、水、山,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具体说起来,内容就复杂了,在执行时忌讳很多。“风水说”是用于诸如住宅、庙宇这些人类活动场所选址,但在传统“阴阳”学说左右下,人死了是去阴间,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了,所以要“事死如事生”,陵墓的选址不能马虎,就是民间人们在给逝去亲人安葬时,仍要讲风水。而帝王陵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国运、江山的兴亡,格外受到重视,选址不慎被帝王杀掉的风水先生不在少数。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也是这样,无不考虑龙、砂、穴、水、山、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期望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陵区负阴抱阳。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近案似几,远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对景,遥相呼应。当自然山川条件不能十全十美时,就人工加以修,补、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一个理想的“人造”风水宝地。

  清代帝王陵寝选址、规划时的“天人合一”观念,承继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墙是不规则布局的,到过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长的都城墙的人会发现,墙体都是傍山依地形顺势而建,城墙带景象优美。如依传统的“中轴线”理论,方方正正,就不会有“鬼脸照镜”这样的“金陵四十八美景”。朱元璋为自己选择陵地址时,也追求陵与自然和谐统一,“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形胜”。元璋与历代皇帝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恋,对陵址选择的讲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朱氏子孙。
第3个回答  2019-08-09
古代的皇帝,就是江山都是他们的,所以他们幻想的时候能够实实在在统治这个世界,甚至在他们死后都能够统治世界,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墓穴对风水的讲究,就是幻想着让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的统治这个世界。
第4个回答  2019-08-10
这是因为古代皇帝都相信人死后有阴间,他们想在阴朝地府也能生活的像活着时那样至高无尚,衣食无忧,享尽荣华富贵!还有就是古代皇帝在显示他们至高无尚的地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