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剧药性剧的兴起与发展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戏曲,在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随着梆子、皮黄(京剧)等地方戏曲的兴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标志这一繁荣的,不仅地方剧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剧本创作激增,反映的生活面日益广阔,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学开始借助戏剧舞台,获得了舞台表现的机会。

中医药知识在文学或非医药学文献中包孕的现象,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诗经》、《楚辞》乃至《山海经》中都包含着中医药名词或疾病、治疗方法的内容。这些作品无意间成为了知识传播的媒介,其拥有的读者群体甚至超过了某些医学著作。因此,文人很早就开始尝试将药名融入诗词中,而医家也发现了文学形式的优越性,利用歌赋等形式编写医书。较早的作品有宋代崔嘉彦的《医方药性赋》、金代李杲的《珍珠囊药性赋》、元代胡仕仁的《图经节要本草歌括》、明代刘全备的《注解药性赋》等。进入清代,学者的普及意识增强,科普作品数量、质量、涉及的专业领域和写作体裁都超越前代。单就讲药性的作品而言,朱东樵的《本草诗笺》10卷,收录七百八十余首诗歌,堪称丰富。后来出现的本草诗,据可查者不下八九家。吴尚先以骈文见长,《外治医说》作为中医外治法奠基之作,也是医学骈文中的佼佼者,因此书名为《理瀹骈文》。此外,还有王锡鑫的《药性弹词》、蔡恭的《药性歌》、陈明曦的《本草韵语》,以及佚名的《药性鼓儿诗》等作品。然而,就大多数作品的艺术性而言,还有提升的空间。文人的作品在诗词歌赋方面无疑更为得心应手,但以药名创作对联、谜底、尺牍、传奇等,也不乏佳作。这些作品趣味盎然,意蕴深厚,但在传播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相较于医家的作品,仍有不足。文人创作过多受限于文学形式与写作方法,过于追求文学作品的完美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