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品德教育

如题所述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更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和培养崇高理想和道德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促使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可以利用本学科课堂教学,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有责任感、热情、热爱国家、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的道德观呢?这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学有很大的触动,我个人认为解决的最根本办法是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功能,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本身,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景、讨论式教育模式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崇高的思想道德基础。思想政治课概念抽象,如果一味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让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的心理,不利于把我国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所以难以发挥政治课具有的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针对90后的中学生彰显个性,期待他人的认同的特点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德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我在讲到“走出人生价值的误区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的内容时,我利用中央电视台王刚讲故事的一则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讲,有一个父亲为了钱把自己患有精神病的女儿从婆家骗回家后,再一次把患有精神病的女儿远卖他乡人任人凌辱待到公安机关的营救时惨不忍睹女儿已不成人形,而这位父亲居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丝的悔意,当众人问到为何这样做时,从这位父亲的嘴里只说出一个字“”钱)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位父亲的做法及给我们的启示。课堂氛围异常的活跃同学相互讨论,纷纷谴责这位父亲,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了解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危害以及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金钱观、尊重他人和做人要有责任感的思想。
  所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讨论式教育使学生能很快了解到德育的内容,如果老师们引导得好的话,这些德育内容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知不觉表现出来,这也是我们作为政治教师所追求的。
  二、辩论式教育模式
  辩论式”教学模式其对话过程更是一改传统问答模式,辩论双方围绕教师预设的主题分庭抗礼、唇枪舌剑各抒己见。辩论的过程不仅旨在辨明是非,更注重发人深省、启迪思考,让大家享受论争和思想碰撞的乐趣,也比较容易渗透学生对德育的领悟。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日本人喝牛奶振兴了一个民族,中国人喝牛奶搞跨了一个民族”三鹿奶粉事件还让人们心有余悸,上海馒头事件又重新上演人间悲剧,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国人不得不深思人们的道德良心何在呢?在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辩论队,就企业坚持以德为先,还是以利为先辩论,学生们用他们知道的知识和现实例子进行激烈的辩论,对以德为先,以利为先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辩论,学生们在辩论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以德为先,以利为先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辩论式课堂教学,既可以使教师达到教学内容的点面结合,做到教学相长,又强调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的互补,让学生更好的分享他人的观点,认识问题更加全面防止学生看问题片面化,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生活,明确是非曲直,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祖国、尊重他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转换”教育模式
  中学生喜欢模仿、喜欢体验、喜欢尝试,从一个日常固定的角色转变到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角色,高中生离工作就业越来越近,他们也会关心各种职业,关注社会动态,在学习中,给他们通过角色转换进行教学,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能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动力,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他们的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们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方式。
  中学政治课教学要求学生会运用一些学过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论等来解决一些社会生活、生产中现实的问题,“如果你是三鹿奶粉集团的负责人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矿难工人的家属,你将如何维护自己亲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呢?”让学生进入这些不同职业的角色中体验,就会让他们想到做企业就必须坚持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盈利的同时必须注重维护他人的正当利益,保障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一定要以履行应尽的义务为条件;就会让他们想到:应珍惜权利、理直气壮的利用合法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懂得法律赋予其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角色转换”来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政治、道德觉悟。如在学习“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让学生进入一些不同的角色,如“腐败的贪官”和“清正廉洁的公仆”,通过角色体验,让他们深深、懂得,当前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进程加快的迫切性,我国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作为中学生生,就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我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活动教学模式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学生只能读死书,死读书,是读书的机器,是不能适应我们社会的发展的。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将来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各种人才。“活动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唤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这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机会,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每个星期一升旗时,在国旗下讲话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
  比如说我校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等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与劳动模范和优秀的共产党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通过这些实际活动,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了不少,很多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后,在写作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并在学习和生活中明显感觉他们的目标明确了不少。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的加强,纷繁复杂的文化社会思潮、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已对我国的德育教育发起了严的峻挑战,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作为政治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学,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一定会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6
一、传授正确的政治知识
  教师要在政治课上向学生准确地传授关于中国政治的基本知识,比如政府领导人是通过什么程序选举产生,他们负有哪些职责和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及享有的权力和职责;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如何,怎样公正司法才能保证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如何,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公民如何正当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等。这些都是关于我国民主政治的最基本的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并增强其公民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使其认识到我国政治体制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通过民主知识的熏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个公民,既享有公民的权利,又必须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不当侵犯时,能够敢于并善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当国家和社会需要时,又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平等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片面的传授知识,不许学生讨论和质疑,学生只是毫无保留地接受,就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权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简单接受教师单向的灌输和影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形成平等的人格和独立的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转变角色,坚持平等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看成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他是与老师一样具有平等人格的合作者。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和真理的化身,而是将自己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中平等的一员。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使用现代信息工具去检索和处理各种信息。对于学生的一些富有创意的探究活动,以及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所遭受的一些挫折,教师要尽可能的予以包容,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主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开辟新的求知路径。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歧视后进,要相信人人都是可塑之才,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和表现,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每个学生探索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教师以平等之心对待学生,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才能形成平等的人格,并平等地看待他人,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对于学生形成权利平等的观念,最终成长为一个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知识的获取和创造需要自由、宽松、开放的环境,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心境轻松,充满求知的热情和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自觉的学习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提出有争议的答案,对教材和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回应,并就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最后形成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即使学生发表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也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放学生的心灵,有利于知识的发现和增长。对于观点偏激的学生,教师应认真倾听他们的见解,并引导他们对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不要简单地予以否定,甚至不给他们发言机会。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尊重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一定要尊重别人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别人质疑时,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偏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就会形成宽容的品格,认同自由的价值,正如科恩所说:“在智慧的气氛中成长,坦率地主张不同意见受到鼓励,这样的人就会更有可能容忍与自己意见冲突的意见,并承认自由主张及自由争鸣中出现的智慧。”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发挥特长,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一定自己完成。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摆脱求同思维方式的束缚,承认并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那些害羞和胆怯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树立自信。在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要预设唯一的答案,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要只表扬那些与老师的答案一致的同学,而是对那些有独立见解或者言之有理的同学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创造性的空间。学生就不会处处与老师的观点趋同,而是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大胆地探索。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学习公民的知识,而且需要参加有助于培育公民意识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模拟实践活动,创设一些公共生活的情境,如模拟人大选举、模拟公共事务处理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开展小组协作活动。课堂模拟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演讲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竞争与谈判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打破教室和学校的限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观摩村庄和社区的民主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密尔认为,公民即使是参加最小的公共职务对培养公民品德和公共责任也是有益的,参与公共事务能够使公民感到自己是公众的一分子,鼓舞他对普遍利益的感情,能够以公益的动机和联合的目的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和处理复杂关系的技能,学得民主的规范、程序和游戏规则,形成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以和平方式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利。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他人接触和交往,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的礼仪,懂得尊重他人,关爱同学,容忍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总之,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增强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巩固公民教育的效果,将公民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每时每刻都能够影响和指导他们的行为。
  我国还没有系统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课堂上的公民教育不是抛开教学内容,喧宾夺主,而是与教学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政治课教师很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公民教育意识以及相关的知识和素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长期给予学生公民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学生就会逐渐成长为真正的共和国的公民。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7-06
寓教于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