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阶级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题所述

阶级出现的原因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时效波先生在2004年7月《齐鲁学刊》中的《人的利己本能与人类社会发展》一文中,这样表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生存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发生了质变,人们创造出的产品除了能满足生存活命这一本能需求外还有剩余。避免强体力劳动,不劳而获成为可能,摆脱繁重乏味劳动也有条件并上升为人类又一主要需求,发展生产力获得消费产品与摆脱繁重乏味劳动成了劳动者自身需求的矛盾统一体。获得消费产品要求发展生产力,而摆脱繁重乏味劳动又是脱离劳动、懈怠生产力的表现。因此,也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发展生产力过程中人类自身间的矛盾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 ”
二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阶级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区分的。历史上已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旧社会的土地使用权和农民阶级;以及现代社会的企业家和劳动者阶级。这些都是因为在物质生产为主的社会中,财产分配不公平才产生阶级的。在农业社会中,农民在生产第一线,但农民却不占有土地;在工业社会中,工人不占有工厂设备。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知识制作,传播的机器都是资本家所有,知识看似是知识生产者所有,但这种知识是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操纵监督下的知识,资本家通过强迫诱惑手段让知识生产者超出必要劳动时间去无偿生产价值,也就是剥削知识劳动者剩余价值,所以在知识生产领域中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
就阶层的实质而言,它是个社会学范畴。 “阶级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剩余产品,不存在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劳动的可能性,因而不存在阶级。阶级的形成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相对发展不足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14页)
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在中国和在西方,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就是指社会上存在的身份等级。
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阶级”既指官位俸禄的等级,也指社会伦理制度,即“礼”规定的等级秩序。《新书·阶级》曰:“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等级分明。”《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曰:“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
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称为“庶民”。“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有的是拿俸禄的“食邑”的官,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所谓“学而优则士”。所以古时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称谓,但后来“士”通指“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在西方过去有文字的各个历史时代,社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在每一个阶层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级等。
对社会阶层的研究和关注,是法国和英国近代史学的新传统。此前,史学界解释历史变迁的主流观念是: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变动,而这种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支配人们个体理性选择或集体行动的思想动机中去寻找。法国和英国近代的部分史学家,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的研究证明,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市民阶层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平等地位同贵族阶级所作的斗争,并由此形成了“市民社会”理论和史学的新学派。
德国学者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理论变革。他证明了“1.社会阶层的存在仅仅同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社会阶层的矛盾冲突必然要导致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社会阶层差别和进入理想社会的过渡”。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的真正基础是物质生产,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哲学等等。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而从19世纪开始,随着大工业的产生和推进,阶层区别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化成两大阶层,即资产者和工人。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学的理论,它是实践性的学说。在社会矛盾激化的19世纪以及随后的时期,马克思的学说得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在中国,它成为中国的民主力量产生的指导学说,马克思关于社会阶层的理论,成为中国民主力量通过革命运动夺取政权的指导思想。社会阶层学说的经典作品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毛泽东的理论观点中阶层学说的经典作品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但是,在中国的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在“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泛滥的时期,“阶级斗争”被一再地简单化和扩大化,制造了很多人为的“矛盾”。毛泽东在60年代甚至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以致于人们一听说进行“社会阶层结构分析”,就联想到“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似乎这是个令人谈虎色变的话题。直到80年代以后,才开始淡化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提法。
其实,在现代的社会理论中,“阶层”都是指按一定标准来区分的社会群体(social group)。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在过去中国语言里,阶层一般是指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群体或处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群体。而中国学者更多地使用“阶层”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是为了有别于在政治上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