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呢?

如题所述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所谓汉人,也不过是当时匈奴人对汉朝人的称呼。如今,这个称呼却成了一个代名词,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标志。那么汉朝与匈奴究竟存在着怎样你侬我侬的感情?

匈奴崛起VS大汉一统

提起匈奴,我们总能想到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也总能想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声嘶呐喊,大汉朝存在四百年,有三百年跟匈奴纠缠不清。

据《史记》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山海经》以及其他经典中也都记载匈奴是黄帝后裔,看来也是妥妥的炎黄子孙了,只是不凑巧去到了苦寒之地。

到了战国时期,匈奴开始崛起,经常扣边不断,像燕赵秦等都受过匈奴骚扰之苦。秦一统山东六国之后,匈奴也不断强大,不得已秦始皇只能修筑万里长城以御匈奴。可惜事与愿违,不被时人所理解,从而酿成大祸。秦朝统一短短十几年就被瓦解,匈奴人看中了中原王朝大乱的机会,开始不断壮大。

中原王朝经过几年的不断杀伐,最终流氓皇帝刘邦一统了楚河汉界,使得天下重新归为一统,定都长安,国号曰汉。此后中原王朝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汉朝,也有了一致的敌人——匈奴。


高祖亲征VS白登之围

刘邦一统后,多少还是有点儿飘的,犒劳功臣,大封天下。这不,就封了个韩信的人,没想到这个人却让他吃了不少苦果,差点还命丧当场。

这个韩信与淮阴侯韩信可不是同一人,这个韩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后人,后来随刘邦征战南北。刘邦平定天下后,封此人为韩王。为了与淮阴侯韩信区别开来,一般称呼他为韩王信。

刚开始韩信封地为颍川(河南禹州)。后来又害怕他占据军事要地会有不臣之举,又把他调到了山西边上,一则削弱其实力,二则牵制屡屡侵犯的匈奴。

刘邦这一招儿确实高明,他自己也高居长安,暗暗得意。他的招也奏效了,韩王信的封地屡受匈奴骚扰,但是这个韩信又没有淮阴侯韩信的才能,只能被动挨打,叫苦不迭。迫不得已,他只得向匈奴求和。

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汉庭于是发兵来救,但却又怀疑他谋反,于是派人禀告了高居庙堂之上的刘邦。刘邦一听,自然大怒,如今他正是功成名就之时,可谓狂躁的不行。但在陈平的建议下,还是只写了信责备。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韩王信被责骂后大为惊惧,于是串通匈奴,毅然举起了反旗,联合匈奴一起攻打太原。

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合,让刘邦颇为恼怒,在第二年冬天,他终于忍耐不住,化作急先锋御驾亲征,一马当先奔向了韩国。此时曾经建议他定都长安的刘敬(以前叫娄敬,建议定都长安后,赐姓刘),大言不宜与匈奴动武,然而却被渴望战斗的刘邦关进了大牢。

刘邦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打的韩王信的军队哭爹叫娘,后退不止。刘邦顿时居功自傲并轻敌起来,最终在山西大同中了匈奴的计策,被围困在了白登山上,就此七天七夜,无法突破重围。

刘邦仰天长呼,“天要亡我啊!”,因为他是先头部队,后续增援部队还没赶过来,即使到了也被匈奴人拦住,无法进来。

后来还是陈平有办法,使了个离间计,花费大量财物收买冒顿单于的老婆,让其吹吹耳边风,说说韩王信的坏话。果然还是美人的耳边风好使,冒顿单于放开了一个口子,刘邦就此逃生,一路心惊胆战。

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围,刘邦差点命丧于此,幸亏上天眷顾。刘邦回到长安后,第一件事就是斩杀了极力怂恿他亲自北上的官员,第二件事就是放了被关押的刘敬,可见是被吓得不轻。

人一旦成功后,往往是很怕死的,因为大好的江山,他还没开始享受。

白登之围后,刘邦便采取了和亲之策,以汉女远嫁匈奴,并定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汉朝就此进入六十多年的蛰伏期,与民休息,大力发展生产,开创了有名的文景之治。

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愚人以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国内刚刚平定,百废待兴,如果经常劳师远征,势必会引起民变。

其二、匈奴此时正是强盛之时,再加上匈奴人的体魄和彪悍,汉军很难是其对手。

其三、白登之围确实对他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此后他的疑心病更重,生怕有异姓王谋反,成天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收拾他们。

于是在形势所迫之下,刘邦选择了耻辱的和亲政策。

武帝反击

到了汉武帝之时,已经休养生息六十多年的大汉朝,国力已经相当强盛了,国内也是物阜民丰。黄老思想,给汉朝争取了足够的休息时间和自我治愈时间。后世唐太宗李世民之时,也是采用黄老思想,创造了了不起的贞观之治。

汉武帝是个有雄图大略的人,志向远大。在经过初期向匈奴示好后,他那暴脾气实在是受不了。于是毅然决然开始了反击,这一反击,从此成为了后世汉人无比骄傲和无比津津乐道的所在。

在抓了一个匈奴俘虏后,汉武帝大概得知了匈奴的情况,于是派人远走西域去寻找被匈奴欺负的大月氏,以求联合攻打匈奴。最后张骞勇敢的站了出来,带领一百多人化作商队,进入了凶险之地。

张骞这一去就是13年,汉武帝在长安可谓是盼星星盼月亮,却怎么也盼不到张骞的身影。最终在等了六年后,他毅然决然发起了对匈奴的反击。于是一堆大智大勇的名将登上了历史舞台,诸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他们的英勇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写,流芳后世,熠熠生辉。

汉朝的领土得以大大扩充,而匈奴则一步步败退。

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奴的战争就用了44年,可以说是倾尽一生了。匈奴被他揍的也是够惨,最后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遣使请降,离开了漠南之地(中国和蒙古国中间)。

继续和亲

汉武帝虽然把匈奴赶出了内蒙古,削弱了匈奴的有生力量,但是汉朝自身也被拖累的百病缠身。打仗都是要钱的,也是要劳动力的。此后匈奴时不时就来边境骚扰一番,不得已,汉朝又采取了一边抵御,一边和亲的政策。

这是汉朝的又一次妥协了,比如著名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西汉汉元帝时期的人物。王昭君确实是位伟大的女性,她主张和平,积极推动两族和平共处。在她的努力下,汉朝边境保持了六十年的安宁。

俗话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与汉武帝打了几十年的消耗战后,匈奴王朝也慢慢走入了衰弱期,加上其内部出现的天灾、争权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庞大的匈奴一分为二,分为了南匈奴、北匈奴。

匈奴会分裂,在我看来也有王昭君的功劳。因为在一个民族中,有喜欢战争的人存在,那自然也有厌倦战争的人存在,毕竟劳民伤财不说,战死的都是活生生的亲人。恰好汉朝的和亲这一政策,让不愿意战争的人达成了妥协,诱发了对和平的诉求。于是匈奴内部的两派自然而然的干了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分崩离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