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为什么中国的“中产”不认为自己是中产

如题所述

李春玲︱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产焦虑现在是热门话题,焦虑来自各个方面,我主要讲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焦虑。
相信不少人有同样的感受,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我们认为他是中产阶级,但他们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群体,本身缺乏中产身份的认同。
中国中产客观地位与主观认同不相符
我首先提供一组研究成果供参考。现在不少研究均认为中国中产的规模大,人数多,但具体有多少,各方说法不一。
高盛投资研究部(2013):中国有1.46亿都市中产,占人口比例为11%; 瑞信(Credit Suisse,2015年):中国的中产人数为全球之冠,高达1.09亿人,比居于第二位的美国多1700万,比居于第三位的日本多4700万。中国是中产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从2000年至今,中国中产的个人财富增长了6倍。
马云(2015):目前中国已有3亿中产。中国在未来10到20年将拥有5亿中产。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5):中国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口数量为2.17亿,占成年人口比例为21.4%,中国中产的规模和财富总额均居世界首位。
这些信息都显示出,中国中产阶层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而且其规模还将进一步壮大。但问题是,不管是瑞信、马云,还是西南财大经济学家的估算,都很难获得全社会的认同,大家都很疑惑,中国有这么多中产吗?
其中就涉及到中产缺乏身份认同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中产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地位与主观认同是不相符的。社会学家往往通过一些客观标准认定中产身份,只要符合几条标准就是中产阶级:首先,职业是白领从业者;其次,中等收入,也就是一份足以维持体面生活的收入;最后,在受教育程度上是接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
但以收入为例,中国社科院在2015年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年收入高于当年城镇年收入平均值42000元的人,只有1/3认同自己是中产阶级;年收入到10万的,40%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年收入20万时,44%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而年收入高于24万时,也是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比例最高的,达54%;最后,年收入高于30万,这个收入在北京如果不考虑房价因素,过中产生活应该没有问题,但也有只有一半人认为自己是中产。
再看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从事白领工作的只有28%承认自己是中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有23%人承认是中产。同时符合白领、中等收入和高(中)等教育者三个标准,也只有1/3认可自己是中产阶级,在其他国家这一比例要高很多。
收入达标,但他们仍不愿承认自己是中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概10年前,我开始研究中国中产阶级。当时,因为中产阶级概念是从国外引进,国内大多数人可能不大理解这个词汇,所以不愿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
5年前,我发现大多数人都知道中产阶级概念,但认同自己是中产的比例还是非常低,为什么?我给的解释是,中国中产按照客观标准定义,但他们可能会与发达国家比,比如以美国中产作为参照系,比较之后自然就不会认为自己是中产了。
但最近5年来,当瑞信发布全球财富报告时,以美国财富标准定义全球包括中国中产,那些已经达到该标准的中国人仍然不承认自己的中产身份,这又是为什么?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人认定中产阶级的最重要标准还是经济基础,也就是说,最起码中等收入以上,而中等收入标准很难界定,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看法,争论也很多。
为了避免争议,我们借用了世界银行的标准, 日人均收入10—100美元。达到这一水平,按世行的标准来说就是中产阶级,进一步又分中上、中中、中低。通过全国抽样调查,我们发现中国符合世行这个标准中产阶级收入标准,2001年时候比例是8.1%,增长非常快,到2015年时候,已接近50%。
针对达到世行中等收入水平的这些人,我们做过一次调查,看他们对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的认知。调查一共分上、中、下三等,最后发现,达到中等收入的这批人,认为自己居于社会中间地位的只有40%。综合下来,我们将这批人认定为中产阶级,也就是说他的收入达到世行中等收入水平,同时他在内心也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居于中等地位。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常达到这两个标准的群体,会有80%以上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有些甚至在90%以上。但在中国社会不是,前述既在收入达到世行中等收入标准,又在内心认同自己居于中间社会地位的这群人,仍然只有11%的人说自己是中产阶级,其他大部分人则认为自己不是中产阶级,或者说远没有达到中产阶级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在中国要做一个中产,仅仅符合这些客观标准还远远不够。
焦虑背后是中产作为一个阶层的成长
相比这些客观标准,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因素影响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问题,其中就包括刚才几位专家提到的医疗、教育乃至政治地位等。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经济安全的保障是影响中产身份认同的首要因素,具体而言指的是,作为中产,他必须有家庭固定资产、有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并且没有经济之忧。
其次就是生活品质。中国人希望的中产阶级,要有有品质的生活,这种品质不仅在于物质上有车有房,还包括精神状态以及宜居的环境等。也就是说,作为中产,他有自己的休闲生活,而不是天天加班去挣钱去供房子;得有清新的空气,安全水、食品,社会治安要良好,公共服务要优质,比如说去医院看病,那么拥挤,那么难挂号,这不是中产阶级该享有的。
再有,作为中产阶级,他们还要求自己在社会上能够受人尊敬。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是体面生活的人。
最后,他们还希望这种地位能够得以延续,于是这便催生了教育的焦虑,也就是说作为中产的父母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未来起码也能够是一个中产,或者更上一层。于是,他们会尽可能地给子女找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以确保自身的地位传承到下一代。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产身份认同过程中所提出的这些条件要求,实际上反映的是中产人群的利益诉求。中产身份认同焦虑是中产意识形成的一个过程,是中产意识的一个部分,在焦虑过程中,中产人群形成了他们的共同生活体验和价值追求。中产意识的逐步形成也意味着一个阶级或阶层的成长。
上世纪90年代,在我刚开始研究中产阶级问题时,中国中产阶级仅仅是学者专家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只是一个统计分类;本世纪最初十年,中国中产阶级是大众媒体和消费广告制造出来的虚幻影像,是消费市场上不断增长的消费势力,但很难说它已经是一个阶级或阶层;但最近几年,当越来越多的人(中产本身)开始讨论他们的焦虑时,这一群体的共同意识开始产生。■
本文系作者在《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举办的“中国中产新选择”论坛上的发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