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时代海西精神

如题所述

让新时代海西精神成为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金秋时节,海峡西岸经济区谋发展、求作为,建设热潮显如虹气势——

9月28日,温福铁路(福建段)正式开通运营。首趟时速250公里CRH1B型“和谐号”动车组D3102次从福州向着上海风驰电掣驶去,标志着福建省结束了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从此迈入高铁时代;

10月18日,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和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鸣炮开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与福建省的战略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海西正成为央企战略布局重点,五大电力央企加快在闽电源项目建设,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加快推进福清、宁德两座核电站建设,中国铝业公司在福州市马尾开发区投资约23亿元的高精铝板带项目预计于年底试产,华润集团拟在漳州建设年产200万吨的水泥粉磨站;

10月26日,莆田湄洲湾秀屿港旁各项目工地一派热火朝天景象:福建LNG接收站一期工程新增的2个储罐正在加紧施工,莆田燃气电厂2台新机组正在安装,冷能空分项目的冷箱塔已高高矗立,精细胶粉项目在进行“三通一平”……

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强势推进,离不开一位位海西建设者的辛勤劳作。在向莆铁路莆田段,来自陕西的武小云,连续奋战在工地,已两年多没回家;在潮湿的翔安海底隧道,来自四川的申化锦是冲在工程最前面的开挖工,想家想女儿的时候只是打个电话;在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乙烯化工罐区项目经理宋嘉泉在工地患上严重的胃病,依旧坚持工作,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创造了中石化系统首次千吨级超限炼塔整体吊装纪录,改造使用了起吊重量达2500吨的国内最大液压提升装置,在全国首创了4个150米高的火炬同在一个塔架的工程奇迹……

一次次收获的喜悦,离不开一位位海西建设者的点滴贡献。他们默默无闻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怀有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满腔热忱,因为他们怀有对事业的忠诚守责和不懈追求。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三平精神”,正成为新时代的海西精神,并化作海西建设的强大精神内核和有力支撑,引领海峡西岸经济区走向新的辉煌。

海西实践沃土孕育海西精神

“三平精神”源于平凡的实践。

在福建各级各地,有一大批老同志,他们从领导岗位退下后,怀着对人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不顾年老体弱,不计名利得失,满腔热情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去,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支持“希望工程”、结对帮扶失足青少年、帮助城市下岗青少年再就业……一点一滴的工作,一年一年的付出,老同志们为我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

20多年来,有的老同志离去了,有的老同志又加入了,他们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他们前仆后继、无私奉献。

2003年12月,时任省长的卢展工在看望出席省关工委成立15周年纪念大会的老同志时,深深为老同志们这种精神所感动,高度评价老同志们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突出贡献,首次将他们的精神高度概括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凝神回眸,“三平精神”在八闽大地上有着深厚的积淀。

我们有历史上以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为代表的福建人奋起反抗外敌入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精神;

我们有海内外陈嘉庚等闽籍华侨华人敢闯爱拼、开拓进取,致富成才后不忘回馈社会,慷慨出资出力支援祖国和故乡建设的爱国爱乡之情;

我们有八闽大地上优秀地域文化:福州人敬宗睦族、客家人艰苦创业、闽南人爱拼会赢……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有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发展各条战线上一批批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艰苦奋斗、敬业履责、激情拼搏、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可以说,“三平精神”既有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又有时代潮流的及时注入,是福建地域优秀文化融合锻造的集中体现,伴随着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丰富发展。

2004年1月,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并开始实施。

伟大的战略孕育伟大的精神。“三平精神”在海西实践中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红土地上的红支书”张仁和就是践行“三平精神”的一位突出代表。他在担任宁化石壁镇石碧村党支部书记的12年中,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多。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视村民为亲人;他公道正派,始终把党性原则、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2004年10月23日,在指挥村水泥路建设时,他不幸被一辆失控的施工车撞倒在地,献出了年仅38岁的生命。

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石碧村两委以张仁和为榜样,在他打下的基础上,为石碧村发展齐心努力。石碧村人均收入从当初的2700元,增加到2008年的5018元,村财收入也从几万元提高到30.9万元。2008年,石碧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张仁和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书写了绚丽的篇章。

同样是在农村基层,同样实现自身理想。农校毕业生刘永杰放弃了养殖场的聘请,选择了回到建阳农村与乡亲们一起创业致富。他面对创业初期的挫折毫不气馁,坚持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村民发展养猪业,引导他们科学养殖、规模养殖,使用绿色饲料,发展循环经济。

小刘坚信,自己一定能运用所学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在平凡的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让青春在广袤农村大地上发光发热。

张仁和、刘永杰是“三平精神”的典型,更是全省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实践理想的干部群众的缩影。

“我们周围到处是这样的人。”很多群众这么说。

泉州边防支队蚶江边防派出所民警邹志标,为与群众更好沟通,用半年时间学会了闽南语。他总结出一套“楹联文化”入户走访,设立网上警务室,被群众誉为“穿警服的‘百事通’”;

永安市山村邮递员吴益海,23年来一共走了31.5万公里,风雨无阻地穿行在高山密林中,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还为当地群众办了无数好事实事;

大田县建设镇供电所所长陈荣贵,在洪水来临时,义无反顾投入电网抢修战斗中,及时为受灾群众恢复供电,却无暇顾及已水淹成灾的家……

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平凡的人,甘于平凡而拒绝平庸,怀抱崇高理想追求,却始终扎根于平凡实践。他们以满腔热情,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共同铸就了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他们的行事风格,正如省长黄小晶所言:埋头苦干,有一股扑下身子做事的劲头,不松劲、不分心、不间断。

实践催生思想。在海西实践中,“三平精神”不断完善、持续升华,成为海西建设者们良好精神风貌的有力体现。“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海西精神。”省委书记卢展工这样指出。

海西精神供给海西建设不竭动力

实践需要精神的支撑和推动。

审视海西建设历程中取得的每一步坚实步伐,海西精神打下的烙印清晰可见。正是在海西精神引领下,八闽上下同心协力、攻坚克难,锲而不舍、奋勇开拓,推动着海西建设一路高歌猛进。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是说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几年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对美好前景的伟大追求,对发展第一要务的满腔热血,对服务大局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极强烈的责任感,不等不靠,埋头苦干,以干得助,正将海西宏伟蓝图一步步化为美好现实。

李朗红,一位来自中央企业的海西建设者,以生命的全部激情,融入海西建设,把一生最闪耀的6年,无怨无悔地献给福建人民,用生命履行了一位海西建设者的强烈责任。

2003年1月19日,52岁的李朗红从内蒙古只身一人来到福建。凭借一张地图、一个水壶、一个望远镜,他走遍山山水水踏勘选址,先后完成宁德火电、宁德核电、漳州风电的选址和前期工作,揭开海峡西岸能源建设的新篇章。

修路、吹砂、炸山的工地上时常出现他忙碌的身影,村民们时常见到这位戴草帽的老总,称他是干事业、做大事的人。仅仅3年多时间,宁德火电厂一期工程两台60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昔日杂草丛生的荒滩,崛起一座现代化的火电厂。

李朗红有着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说,项目无人给予,需要争取;项目不能慢熬,需要拼抢;项目不靠别人,需要主动。

李朗红始终充满创业激情。他对每一个项目全身心投入,甚至在病重的时候,还再三表达“再给我一年时间,我还能跑一个项目”的愿望。

一份执著、一份责任、一腔热血、一腔激情,李朗红是千千万万海西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为了海西建设事业,他们默默奉献,挥洒自己的激情与智慧;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书写人生的辉煌。从李朗红这样建设者的身上,辉映出新时代的海西精神,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强劲精神力量。

“闽道更比蜀道难”。六十年前,福州到温州需要换乘三种交通工具,全程需要七天时间。今年10月,温福铁路动车组客运列车开通运营后,福州到温州只需两小时。

“我们砸锅卖铁也要干!”——福建人对于发展高速铁路有着强烈的渴望,更有惊人的魄力。2004年12月17日,铁道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加快福建铁路建设有关问题会议纪要》,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后,签订的第一个部省会谈纪要。7天之后,温福铁路就开工建设。

温福铁路福建段是我国地质条件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桥梁隧道占线路总长81%,桥隧比之高在全国十分罕见。建设过程中,许多工程创下了多个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全长13.1公里的温福铁路霞浦隧道是全国铁路客运专线目前贯通的第二长隧道,地质情况复杂。温福铁路干部和施工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放弃节假日,吃住在工地,野外作业,风里来雨里去。先后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全断面封闭注浆等9项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安全穿越5条地质大断层和多条地下暗河,创造了特殊不良地质条件下全断面月开挖323米的国内新纪录。

置身气势如虹的海西建设中,我们深切感到,海西精神已渗透在每个海西建设者的血液里,融入海西建设的实践中,为宏伟蓝图的实现打下一个个坚实的基石……

持续追求、持续探索。为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撑的“6·18”即是创新探索的产物。通过“6·18”平台,实现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全方位对接,几年来成功对接了2万多个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项目,总投资达2000多亿元。“6·18”使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福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推进了福建产业的优化升级,加速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助推海西又好又快发展。

肩负压力、肩负责任。对台优势是我省最为独特的优势。发挥独特优势,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更是福建人民应当担负的重大责任。依托“五缘”优势,努力践行“六求”作为。5年多来,台商来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共吸引台资项目2000多项,实际利用台资10多亿美元,每年实际利用台资数占大陆总数的份额比重逐年增长,从2004年的6.08%提高到去年的13.37%,目前全省历年累计利用台资达到140多亿美元,约占大陆的1/4……

海西精神的巨大能量,在海西实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使福建人民始终保持一股韧劲和冲劲,并升华为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源源不断地谱写出精彩华章。

新的征程

需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海西精神

国务院《意见》提出,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海西建设已经转变为中央下达的战略任务,成为中央赋予的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成为全党和包括福建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嘱托,成为福建干部群众必须首先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新的起点、新的实践更需要弘扬新时代的海西精神,更需要我们把学习弘扬海西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更需要我们坚持 “四个重在”、“四求作为” 、“四责要求”,在本职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海西建设者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省各地在推进海西建设中,大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泰宁县在城市建设中,克服了城区小、人口少、财政收入不高等困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打造、高层次推进、高水平运作,把历史文化底蕴的开发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通过自然山体、水体和园林绿化来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成为我省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

攻坚克难,化危为机。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我省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坚定信心,科学应对,迎难而上。“我们今年以来投入的研发费用已有上千万元。”福州金飞鱼柴油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飞介绍,凭借着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柴油机,公司已在今年秋季广交会上揽单近2000万美元。像林飞一样,我省企业家们雄风依旧在,豪气冲云天,信心进一步提升,企业运行继续向好。

科学发展,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持续好的形势、趋势、态势、气势。今年1-9月,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省财政总收入1243.96亿元,同比增长5.4%;全省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098.06亿元,同比增长5.6%;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34元,同比增长9.3%……

海西之路,任重道远。

海西建设,大有作为。

我们要怀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履职、埋头苦干,激情满怀、勇担重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新时代海西精神,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贡献光和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04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新时代海西精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16
“三平精神”是新时代的海西精神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