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藩镇割据

如题所述

安史之乱使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唐王朝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并没有彻底摧毁安史集团的军事力量。安史手下大将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等人在重兵面前相继投降。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于是任命这些叛将为节度使,将河北州县分授他们,所以安史余部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势力。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对内地掌兵的将领、地方官员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安史之乱以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藩镇之间相互攻伐,不听中央号令,长期割据一方
在唐朝后期,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势力最大、危害也最大,被称为河朔三镇。李宝臣自宝应元年开始割据成德镇;宝应二年,田承嗣开始割据魏博;李怀仙开始割据卢龙镇。他们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不入中央。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如果唐中央不能加以承认,就起兵造反
除河朔三镇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淮西镇、沧景镇,等等。它们与河朔三镇联系密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藩镇的节度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仅大量扩充军队,还挑选其中精壮之士组成亲兵卫队,这些亲信被称为牙兵。牙兵往往是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成为藩镇中的一个特殊阶层。节度使为了得牙兵的死力相助,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跋扈。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逐、杀节度使,另立新主。史书说他们变易主帅,如同儿戏,也是恰如其分的
唐中央和藩镇之间的斗争主要有两次。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要求继任节度使,唐德宗不许。为了保持世袭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联合起来,共同起兵,史称四镇之乱。不久梁崇义和李惟岳兵败被杀,田悦和李纳也被唐军打败,但卢龙镇节度使朱滔和成德镇降将王武俊为了争权夺地,又勾结田悦、李纳发动了叛乱。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被推举为天下都元帅
建中四年,前去平定叛乱的泾原镇兵在路过长安时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德宗狼狈逃到奉天。泾原乱军拥立朱在长安称帝,国号秦。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救援德宗,但到了长安附近后又联合叛军共同反唐。在李怀光的逼迫下,德宗又从奉天逃到梁州,最后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才收复了长安,杀朱,又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势力相妥协,才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
元和九年,淮西镇节度使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因未得到朝廷的批准而起兵造反。河北地区的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吴元济,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力主削藩,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率全军
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李率领9000士兵经过70里的急行军,出其不意地攻进蔡州城中,将吴元济押送到长安。对淮西用兵的胜利,使朝廷声威大振,河北诸镇相继归降,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和元和中兴的局面
藩镇割据是唐代后期的重要问题,军阀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朝廷虽然拥有数目庞大的兵力,但由于掌兵节度使的相互勾结而难以消灭割据者。庞大的军费开支,只能加重民众的赋税,对割据者却无太大的制约作用。河北藩镇延续到唐朝灭亡,割据长达一百五六十年,最后卷入到梁、晋两国的混战之中,给河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