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发现的龙骨引出了什么?

如题所述

殷墟的发掘是从发现甲骨开始的,而甲骨的发现却有其奇特的经历。早在晚清光绪年间,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在翻耕田地时,常常拣到一些刻有奇特字形的骨片,这些骨片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有碍庄稼生长而被填于枯井或被冒作“龙骨”转售于药店,“一斤才值数钱。”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染病取药,从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这些奇异的刻画。王本是金石学家,经他考证,确认这种非篆非籀的字形乃商代贞卜文字。他又从中药店了解到,这些带字龙骨系古董商人从河南一带收购来的,他就以每版2两银子的价钱收购了12版甲骨文。1900年,古董商人范维卿、赵执斋等携甲骨数百片来京,又被王懿荣以高价收购。从此甲骨身价倍增,一些有识之士如刘鹗、王襄、孟定生、罗振玉等也纷纷出资收购,连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购藏甲骨的行列。1903年,也就是《老残游记》出版的那一年,刘鹗印行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图书《铁云藏龟》,从而对甲骨文的搜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眼看甲骨文售价日涨,一些古董商人欲垄断甲骨交易从而大发其财,便故意隐瞒甲骨出土的真实地点,诡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直到1908年,经罗振玉多年留心探访,才得知甲骨实际上出自河南安阳之小屯,此后甲骨搜集者纷至沓来,使这块一向默默无闻、植满五谷的农田一下子喧闹起来。小屯村的村民从此也在自家田园及河畔路边大肆挖掘。

伴随甲骨文被确认、购藏和挖掘,古文字学家也开始了艰苦的破译工作。经过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等人的努力,可识之字逐渐增多,甲骨片上排列的文字成为可以通读的文句了,从而证实了出土甲骨文的小屯村正是古文献记载的殷墟!

从甲骨文被确认为商代遗物,到甲骨出土地被认定为小屯,再到小屯被证实为殷墟之所在,有偶然的发现,更有艰苦的探索,其间竟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1928年,刚刚在广州成立的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所长的领导下开始筹划安阳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那时,中国的田野考古尚处于初创阶段,筹划者包括傅斯年在内都没有实践的经验,一切几乎从头做起:购买测量仪器、摄影工具和必需的资料等,考古队的成员也由志愿者和雇佣人员组成。

在1928年10月13日,安阳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了。考古工作者选择了3处发掘地点挖掘了40个坑,揭露面积280多平方米,出土甲骨854片以及不少铜、陶、骨、蚌、石、玉器等有价值的商代遗物。从1928年到1937年,史语所考古组先后在董作宾等专家主持下,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1936年3月开始的第13次发掘是激动人心的。按既定日程,6月12日结束本次发掘,但收工之前奇迹出现了。下午4时,在编号H127的坑中发现了许多龟版,主持该坑发掘的王湘先生仅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在不到1立方米的土中发现了3670片龟版。考古工作者准备于次日用一天的时间把它肃清,但到第二天太阳落山,也只取出了上面的部分甲骨。看来,要想在短期内完工是不可能的。夏日的安阳,骄阳似火。考古队员一致认为,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取出。于是,他们用了4个昼夜,终于把这块重6吨多的甲骨堆挖了出来。为安全起见,还派一个“自卫团”日夜守护。在当地民工的通力配合下,他们把它装进大木箱,用铁丝捆绑结实,最后终于在7月4日搬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在史语所总部,胡厚宣先生带三四个人开始了半年之久的室内“挖掘”,剥出甲骨17096片。H127坑是殷墟发掘中获得的一次最大的成就和业绩,被称为“地下档案馆”。

抗战爆发后,史语所在安阳的发掘被迫中止。日本学术团体多次来安阳盗掘古物,同时私人挖掘之风又起。有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1939年被人在安阳武官村挖出的,因太重,无法搬运,又怕落入日本人之手,就又埋入地下,1946年取出后,转归南京博物院,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仍重视殷墟的考古事业,拨专款支持,从1950年春起,就开始了安阳的发掘。1950年8月,中国考古研究所成立,有计划地组织了20多次发掘。1959年,考古所适应工作需要,在小屯村西设立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专门负责这里的科学发掘。1958~1961年的多次发掘大部分是配合地方工农业基本建设进行的。通过几十年的考查,殷墟的布局呈现出来。它以小屯村为中心,横跨洹河两岸,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5公里,包括20多个村庄在内,占地30多平方公里。一个远古的帝国都城透过发掘的遗物,渐渐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