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的形旁为什么是“口”?

现在“和”的字形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它与异体字“龢”有关系吗?“龢”是甲骨文中的“和”,从“龠”,“禾”声,“龠”是一种古乐器,“和”的本意是音乐声和谐悦耳,所以用一种乐器作形旁。后来怎么就变成“口”作形旁了呢?希望得到权威汉字学的答案,谢谢!

在中国文字中,“和”是从“龢”简化为“咊”,再从“咊”转化而来的。
"和"在汉语体系中是一个多音多义多形字,其发音就有五种,主体音同"何",不同的发音字意也不同;"和"的另一种写法是"咊",其构字古体有二,一是"盉",这是殷和周初时期调和酒水浓淡的器皿,为三角青铜器,口型圆,腹深,借指调和不同的东西.二是"龢",此字在如今仍有使用,它由" "与"禾"构成," "是一种古代乐器,而"龢"便是借指声音相应,音韵和谐,协调,适中,恰倒好处的状态;"和"是字义十分丰富的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说文解字》都有比较庞杂的注释,综合起来,主要的意义有:一,和谐,协调.如,《易 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书 尧典》"协和万邦".二,和顺,平和.不刚不柔谓之和.如《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三,温和,谦和,和悦.如"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四,互相呼应,应和.如"声音唱和","一呼百和".《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管子·白心》"人不昌不和".五,调和.如《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礼器》"甘受和".《国语·郑》"和六律以聪耳".含有相反相成之意.六,和解,结束纷争甚至战争.如《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书 尧典》"乃命议和".七,和合,和一,同心合力.如《书 咸有一德》"其难其慎,惟和惟一."《三国志·蜀·谯周传》上谏书:"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窬成康,故三国内和一."《礼·三年问》:"人之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等等.
总的来说,音乐调适叫作"龢",味道调适叫作"盉",事情调适叫作"和"。
因此和可以总括前两者的意思。和的口旁可以从声音、食物、音乐几方面理解吧,具体的演变就不清楚了。你可以自己研究下。

参考资料:网上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6
左边是禾,右边是口,就是说有饭吃才能 和 阿
第2个回答  2006-09-16
说有饭吃才能 和 阿
第3个回答  2006-09-16
有粮有人,才能和啊
第4个回答  2006-09-16
因为声旁是禾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